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轉貼-逆轉勝策略--台灣民族性初探與泛綠的因應之道

2008/03/27 01:03
栗子鼠

總統大選結束,綠營以懸殊比例大敗,藍營的看法還是那些老套,說綠營意識形態搞太多;綠營本身的檢討也很不長進,又怪媒體又怪買票的;但是大家始終想不懂,為何謝長廷在高雄做的走聲有色,投出來的票卻慘不忍睹?更加不解的是,選後周美青表明不辭兆豐金的工作,同樣的事若發生在游芳枝身上,早就被叮得滿頭包;又比如說馬英九的女兒在美國受國安局保護,國人鮮少批評,但謝維州為了國家在外島當兵,回來幫父親的忙卻要受到懲處。諸如此類的現象,看在綠營眼裡實在不是滋味,而且撞破頭也想不通,於是高雄市長陳菊出來發表「政績無用論」,但這種邏輯不通的言論除了聊以自慰外,毫無任何幫助。

其實事出必有因,因此這篇文章分兩部份,不只是分析原因,還會提出若干對策,給泛綠的人士做些參考,希望帶領台灣民主進程的主要舵手—-民進黨,千萬不要灰心喪志」老子說:「禍福相倚」,在最壞的情況,其實也是蘊藏了即將來臨的光明契機,只要善加利用,都還有無窮的機會。

※ 泛綠大敗的原因

所謂的選舉,其實就是選人民的「心意」,因此任何的解讀,必須回歸到解讀人民的「意識」,如果無法解讀人民的「意識」,那麼所謂的分析都只是在表面著墨,而不深入。兵法有云:攻心為上,民主是不用武器,沒有流血的戰爭,因此「人民意識」的決定,便成了選舉勝負的主要關鍵。

那麼更深入一點的問,人民這些「意識」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他們做了這個決定?而不做另一個決定?仔細分析過後,便能知道「意識」其實是在受「潛意識」主導。好比說,有菸癮的人覺得抽菸是不對的,但他仍然決定去抽,就是這個道理。那麼有些民族如同西方歐美國家,擅於用「意識」去壓抑或修正「潛意識」,因此他們法治觀念特別發達,但有時未免缺乏人情;亞洲民族則不同,「潛意識」的驅策力,往往大過「意識」,因此亞洲人講人情味,搏感情,重直覺而輕理性;西方文化傳統將「真善美」的「真「放第一位,東方民族則講究團體、家族、宗親的感情,而且不會得理不饒人;所以意識或潛意識對投票行為的指導,攸關甚鉅,而影響意識或潛意識的,則不外乎「文化」。

台灣人的文化,自古以來便是一直被殖民的,如果這個民族夠強悍的話,早就獨立了,可是他們沒有。但世間上的事沒有絕對的對錯,台灣人在列強的殖民下,發展出獨特的價值觀與生命觀,他們重視實際遠甚於高談闊論的理想;同情弱者但不習慣於正面抗拒強權;對是非觀念雖相對淡薄卻保持溫柔敦厚的特質,如果深入了解台灣人的文化,便知道如何影響他們潛意識的因素,那麼才能找出民進黨這次大敗的原因,也才不會重蹈覆轍。

首先談論阿扁,他的成功不在於台灣意識已取得什麼空前的勝利,而在於台灣人那種同情被壓迫者的心理,同時也認同阿扁伸張正義,苦幹實幹的台灣人精神。但是阿扁上台後,卻忽略了真正導致他成功的原因,以為是台灣主體意識的高漲使他獲得勝利,因此有恃無恐幹起所謂的「轉型正義」,卻忽略「轉型正義」在西歐國家可以取得成功,其實與當地文化背景息息相關,但在亞洲國家卻不是那麼回事。姑且不說台灣,先說鄰國日本,到了今天仍不肯為南京大屠殺道歉,便是鐵證;加上阿扁執行轉型正義的手法太過粗糙,簡直形成對敵人的凌遲與鞭屍,加上莊國榮等人缺乏民主素養的發言,搞不懂政策辯論與人身攻擊的分際,自然激起台灣人同情弱者,同情被壓迫者的潛意識心理。至此,中正紀念堂是否該改名等是非層面的「意識判斷」已經不再是台灣選民的主要考量,尤其當莊先生以髒話辱罵別人先父時,台灣人早已不再關心轉型正義的落實與否,反而同仇敵愾的氣憤扁政府的不厚道、不忠厚,潛意識的驅策力終於完全取代意識判斷,所以當莊先生於選前再度以人身攻擊羞辱馬英九時,自然成為謝長廷敗選的最後一根稻草。

再者,在野的時候,可以高談闊論談理念,可以以啟蒙者自居,但在朝時,則必須調整自己的角色,那些疾言厲色的說話方式與做事態度,必須稍加收斂,同時也要用非常細膩和包容的方式,去處理敵我間的矛盾。我從來不認為,意識形態治國有何不對,人民選你,當然是認同你的意識形態,這也是民主政治的常態;但在西方文明國家,領袖有領袖的「格調」,例如講話必須有禮貌、幽默、進退得宜,但阿扁忘記自己已是執政者,他每日似乎仍然在與敵人鬥爭,也常不小心說出欠缺禮貌的話,這些聽在講求溫柔敦厚的台灣人耳中,便認為阿扁變了,又扁政府的弊案連連,裙帶關係的為人詬病,被現代媒體被誇大渲染,日積月累的「薰習」結果,人民的潛意識從同情阿扁變成厭惡阿扁,也是很可想見的。

說到經濟與建設,也點出民進黨政府的迷思。他們認為為何成立客家電視台,又專案成立客委會,客家票卻少得可憐?高捷建的那麼漂亮,效率那麼高,高雄開出來的票卻慘不忍睹?高鐵不但不是廢鐵,而且方便又舒適,卻被批評得一文不值?這又是關乎到台灣人民族性的問題,那就是台灣人重視實際的程度,遠大於理想的實踐。當高雄的痛苦指數與失業率不斷攀升時,便利的高捷無法解決人民實際生活的痛苦;當大家生活過得不好時,又看到第一家庭予人的權貴印象,那種怨恨的力量,不是照顧母語文化這種空泛的理想建設所能彌補。我敢說,若政府沒有這些建設,今天輸得將不只兩百多萬,但是雖有這些建設,人民的潛意識裡,卻無法從這些建設得到實質上的好處時,台灣人潛意識裡那種注重實際的想法,便輕易的打敗那些意識層面可以認同的建設成果,而讓陳菊錯以為「政績無用論」。

但是只怪阿扁一人,毋寧是不公平的,以上這些眉眉角角,沒有到敗得這麼慘時,是不會知道的,而且泛綠的民意代表與名嘴,哪一個不是粗暴民主政治的幫兇?哪一個不需為敗選負責?之前的「十一寇」與「中國琴」等事件發生時,哪一個黨政高層或綠營名嘴大力譴責或劃清界線過?民進黨的敗選,早在羅文家提新民進黨運動而被批的體無完膚時,早已顯露。那時泛綠的群眾或名嘴,誰聲援過羅文嘉?因此今天敗選怪阿扁,其實更應該怪自己。

而歸究根本問題,並不在於意識形態發生錯誤,也不是深綠意識偏頗,而在於執行理念的過程中,太過蠻橫、粗暴,激起台灣人潛意識裡對弱者的同情;還有理想陳義過高,要人民犧牲肚子來成全類似宗教上的犧牲奉獻,也不切實際;而領導者對待敵人時的不禮貌,口德上的失格,雖仍恪遵言論自由的高標準要求(阿扁時代確實是政治上最自由,言論媒體也最自由的年代,這點必須加以讚揚),但人民對貪腐總統,粗魯總統的印象已積重難返了;換句話說,民進黨輸不在於不夠愛台灣人,而在於不夠了解台灣人的民族性。

因此,深綠並沒有錯,現今的媒體常把莊國榮、王世堅之流歸為深綠,是對深綠的污辱,講理可以深綠深藍,但手段必須溫柔包容;而且不能高傲自大,不能要求人愛台灣就必須如何如何,好比要求人堅持理想就一定得餓肚子,這在宗教理想裡可以講的通,但宗教的跟隨者畢竟是少數;又例如要人只重是非不重人情,甚至得理不饒人,這在西方國家可能行的通,但在台灣卻剛好相反,所以最大的諷刺,是民進黨真的很愛台灣,卻不了解台灣人的思維邏輯以及感情層面,輸的一點不冤枉。

國民黨則洞悉了台灣人的心理,我一直覺得,馬英九身旁有一群人,有意無意在塑造一種符合於台灣人潛意識裡的理想形像,溫良恭儉讓不說,他的特色就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有錯趕快道歉,贏了也不驕傲,這就給人一種乖乖牌的敦厚形象,而他的謙卑有禮與夫人的樸實無華,剛好與阿扁的心直口快和夫人的精明驕傲成為一個對比;而阿扁身為執政者卻口出惡言,馬英九身為在野者卻溫文儒雅,看在台灣民眾的眼裡,是不會去注意他們講話的內容,甚至能力也不是其所關心,這兩種對比鮮明的形象深入人民的潛意識後,討厭奸詐的陳水扁對上可愛木訥的馬英九,不用說也知道後者必定大受台灣人民青睞。

因此,扁政府在經濟、清廉與禮貌上都交了白卷,雖然他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獨裁者,甚至是台灣史上言論與政治最自由的年代,但因為上述種種,他被塑造成一個蠻橫不講理的人;而馬英九先生正好相反,國民黨在他帶領下並未有過真的改革,可是他謙恭有禮,敦厚樸實的形象,和做錯事不強辯的態度,以及不經意透露出的貴族氣息(貴族在政治上吃的開,此點東西方皆然),所以儘管能力多所讓人懷疑(這點連泛藍的群眾都這樣認為),但人民已受不了阿扁的對抗個性,在潛意識裡早就覺得馬英九遠較民進黨likable,一旦這種驅策力形成,選民對民進黨的「信任「被摧毀殆盡,同樣的話,同樣的故事,選民只相信馬英九說的,而再也聽不進民進黨說的,所以任憑民進黨排山倒海的質疑,都只是在「意識」層面上試圖說服選民,但之前便已說過,台灣選民受潛意識,也就是感情面的影響遠大於理智層面,所以無論民進黨地方政績再好,都無法撼動選民對民進黨的討厭印象,也無法改變選民對馬英九潛意識裡的認同與愛戴了。

那麼,馬英九現象要如何破除?難道民進黨已經沒希望了嗎?接下來就是試圖提供民進黨一些戰略性的思考,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還是那句老話「攻心為上」。

一、民進黨必須今後必須多強調柔性議題,而非剛性議題,走中產階級路線

所謂的柔性議題,就是與人民切身相關的議題,好比說民生經濟;另一方面,既然民進黨已經完全在野,其實也已經沒有主打剛性議題的能力,例如兩岸關係,國防外交等剛性議題,民進黨所能操作的空間,其實非常有限;而且說實在,在今天這種人民重視實際遠大於理想的情況下,你去炒作剛性議題,只會招致人民的反感,因此主打與台灣民眾切身相關的民生經濟,婦女政策與教育議題,才能扭轉頹勢。

也許有人會問,拼經濟拼的過國民黨嗎?但大家忽略一點,國民黨的拼經濟方式,其實是走回以前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M型社會模式,而民進黨的「幸福經濟」觀念,卻是「分配」與「開發」並重;況且,早期民進黨的支持者,其實多是都會區的中小企業,算起來,民進黨其實才是典型的北部政黨,無論扁謝蘇,其實都從北部發跡,因此著重在民生等柔性議題,拉回中小企業對民進黨的信心,減少對剛性議題的著墨,是民進黨迫切要去做的。

二、避其鋒,並忍其辱,等待對手犯錯

所謂權力的節制,乃是天方夜譚;絕對權力必造成絕對腐化,因此民進黨人,不需在此時此刻與對手正面交鋒。對手氣勢正旺,因此應避其鋒芒,休養生息,學毛澤東在延安那樣,養精蓄銳,切莫輕舉妄動,跑去跟敵人叫囂,最好暫時以沉默取代喧嘩;以冷靜取代激情。試想,國民黨家大業大,馬英九能力不足,底下的人又是一群豺狼虎豹,犯錯只是遲早的事,因此必須等待時機,方能誘敵深入,比方說已經有國民黨立委迫不及待通過錢坑法案,綠軍只要做做樣子阻止(因為席次不到四分之一),不需爭的臉紅脖粗,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綠軍必須爭取人民的同情與信任才是上策。

其實國民黨一些腦筋轉不過來的深藍群眾,已經迫不及待要將綠軍趕盡殺絕,這幾天藍軍大勝,卻不見對綠軍的羞辱有絲毫減少,一方面說陳水扁有碎紙機,一方面又說要辦謝長廷的兒子,綠軍必須記得,切莫去維護己方或教訓對方,上次那四個笨蛋事件,綠軍也沒有因此獲利,因此必須反向操作,那就是任憑他們羞辱,無論他們是羞辱陳水扁或謝長廷,綠軍不需為他們辯駁,反而要希望藍軍愈狠與好,因為這樣會讓他們陷入自大與瘋狂,也會加強綠軍的凝聚力;他們愈驕傲跋扈,泛綠的群眾愈要忍辱,讓台灣民眾眼睜睜看著他們的霸道,而綠軍卻像默默忍受屈辱,不加辯白的僧侶,如此才能獲得台灣群眾感情上對弱者的理解與同情,也才有情勢互易的本錢。

三、切莫直接挑馬英九的毛病,但要注意其手下與親信,而且不要自己出手

由歷次與馬英九直接交手經驗來看,無論特別費案,綠卡案都無法撼動馬英九一根毫毛,可見他果真是滴水不入,因此正面交鋒絕對討不了便宜;既然正面交鋒不行,那麼綠軍就應該換個思維,不要直接對上馬英九,因為他清廉正直的形象深入民心,而選民早就對綠軍不信任,人民怎麼會相信你?但是,馬英九與阿扁一樣,都不是御下嚴謹的人,都是連老婆的事都不敢過問的人,因此民進黨人可先保持沉默,但靜靜蒐集馬英九親信那幾個品德不好的人的言行,這就如同藍軍以前對付阿扁,先從陳哲男,次而趙建銘,然後黃芳彥、吳淑珍,最後燒到陳水扁,綠軍也可「以彼之道,還之彼身」,如果不知從此著眼,還傻呼呼的用自己這個機蛋去硬碰馬英九那塊巨石,那也未免太笨了些!

再者,因為民進黨已被人民不信任,因此儘管你講得是真的,人民也未必信你,但是並不表示這世間完全沒有正義的力量,試想民進黨剛創黨時,媒體的封鎖比現在更嚴,也十倍的不公正,但由於民進黨幾乎等於正義的代表,因此許多媒體朋友樂於暗中幫忙,這幾年民進黨常抱怨媒體不公,但若另類思考,昨天的敵人可以是今天的朋友,對於馬英九身旁太誇張的弊案(不是馬英九本人,這點一定要記住),如果怕講出來選民不信,不如請媒體朋友幫忙,甚至是請看不下去的淺藍人士先出來伸張正義,就如同以前藍軍「對付」阿扁時,也是先由外圍的淺綠名嘴或學者開始幫忙,自己再順勢加入,是一樣的邏輯。

但以上的手法,是限定在馬英九底下的人真有動搖國本的弊案時,方才使用此法,而非隨便抹黑,無的放矢。

四、多講柔軟語,批評議題可以尖銳無比,但切莫人身攻擊

台灣民眾喜歡溫柔敦厚的人,也喜歡口才便己的人,這兩點並非不可並存,民進黨敗就敗在那張嘴,禮貌欠缺,也分不清批評時政和人身攻擊的分界,因此批評議題雖然可以非常尖銳,但絕不動火氣,且不做人身攻擊,這樣一方面給人阿扁問政時的專業形象,一方面又給人馬英九似的敦厚觀感,具備以上兩點,才是民主國家政治人物的高尚氣質,其實這種人才,歐美先進國家俯拾即是,民進黨必須多培養這方面的精英。

換句話說,一些說話不經大腦,只靠反射的粗魯黨員或支持者,民進黨應該嚴厲與其劃清界線,不可因其路線正確便姑息之。一個沒有禮貌,不尊重別人的人,絕對不是一個民主的信仰者,民主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因此必須常用柔軟語及愛語化導民眾,給予開示悟入民進黨的政策,但仍堅守自己的理念,莫像莊國榮、江霞與金美齡之流,而要兼具柔軟與堅定,才能在潛意識裡說服台灣民眾。

五、走入基層,頃聽民意;印行書刊,在大街小巷推行理念

民眾潛意識裡的想法,其實常反應在其情感的好惡上,民進黨執政後,對這方面的靈敏度大為降低,因此黨工必須勤走基層,但了解民意後,則必須想對治之道,如何迎合民心的迫切需求,如何宣導自己的理念,其實有許多的方便善巧。

例如,每個月出一本「民主期刊」,但要維持品質與格調,另一方面派人到大街小巷免費贈送,隊伍也不需浩浩蕩蕩,在鄉間或是鬧區,只要一枝黨旗與一個簡樸的書報攤,幾個青年在那裡散發傳單,便是一個小型的問政說明會,也是一個簡略的宣揚理念的處所。有時政治就像宗教,必須深入民心,在與民眾的互動中,一方面說服民眾,一方面說服自己,在互相說服的過程中,更加了解民心的需要,也灌輸給民眾正確的民主觀念,共產黨說:「一句話,講一百遍就成真了」,更何況,社會議題的關心與理念宣導,其實也是一種對民眾與黨員的再教育,也是一種正面的薰習,民進黨在野後,更要捲起衣袖,到大街小巷去宣揚自己的理念才是。

六、不只培養政治人才,更要培養有潛力的專業技術官僚,才能免去民眾潛意識裡認為民進黨只懂搞政治,不懂其他方面的疑慮

所謂有潛力的技術官僚,就是政治色彩或意識型態比較不強烈的幕僚型人物,民進黨這方面太過欠缺,因此打天下可以,治天下則難免面臨人才不足的窘境,比方說江丙坤這類人,雖說是國民黨藉,但如果被民進黨重用也不會覺得奇怪,因為技術官僚比較重實務,少政治理想;民進黨內雖不乏許多高學歷的博士籍黨員,但所學多是法律或政治,這些人搞政治論述可以,但卻不被民眾認為可以託付或信任。

民進黨要扭轉此種刻板印象,必須將眼光放遠,在培養政治菁英的同時,也培養一批來自於各領域專業的潛在技術官僚,這些都是未來有可能在執政後大展身手的種子團隊,也唯有如此,台灣民眾潛意識裡認為民進黨內只有政治人才的疑慮才能消除,也才會接受民進黨是個專業問政,隨時有執政能力的政黨。

※ 結論:

簡單的說,就是攻心為上,要贏取人民潛意識裡對你的信任與好感,第一必須放棄剛性路線,改攻柔性議題,迎合台灣人重實際,不空談理想的脾胃;第二必須加強忍辱功夫,靜待藍軍大權在握而自己做出荒腔走板的舉動,而依然忍耐,則人民自有公斷;第三揚棄以前不自量力的打馬策略,而要改走細膩操作,根據事實,先從馬英九的親信手下開始監督,並由媒體朋友或中間公正人士與以揭露,自己方才跳入,如此能讓台灣民眾徹底看清,自己並不是為私怨而雞蛋裡挑骨頭;第四做個堅持理念,但身段柔軟的政黨,有禮貌卻仍堅持原則,才能消除台灣人覺得民進黨粗魯無文的形象;第五深入民間,在大街小巷合光同塵,同事利行,淺移默化影響民眾觀感;第六培養較不具政治傾向的專業接班團隊,贏取民眾對民進黨「缺乏人才「的深層疑慮。

民進黨必須從一個只懂單方面強調自己理念的政黨文化,修正成為一個懂的與人民溝通,具備方便善巧的政黨;黨性必須由以前的大鳴大放,改變成「想清楚再出手」的細膩操作;但無論如何做,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台灣人同情弱者,注重實際,感情重於理智的潛意識心理,如果不懂的這個層面,也不往這方面努力的話,那麼馬英九現象將永遠是民進黨的夢靨;但若深刻了解台灣人的民族性,並對症下藥的話,一個馬英九,又何足懼呢?深入台灣民眾最深層的意識層面,才能找出重生的契機,謹以此文和台灣的進步力量—民進黨共勉之。

資料來源:http://www.nownews.com/2008/03/27/301-2251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