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轉貼文章-Freedom House Calls for Inquiry into Taiwan Clashes(自由之家)

Press Release
FOR IMMEDIATE RELEASEContact: Laura Ingalls
Freedom House Calls for Inquiry into Taiwan Clashes

WashingtonNovember 20, 2008


Freedom House urges Taiwan's government to create an independent commission to thoroughly investigate clashes between police and activists protesting Chinese envoy Chen Yunlin's historic visit and recommend needed reforms.

"A public investigation of the violence—which involved both sides—will send a critical message that the new government of President Ma Ying-jeou is interested in upholding the democratic values of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said Jennifer Windsor, Freedom House executive director. "The inquiry should examine evidence on both sides and recommend any needed reforms to police practices and the legal framework governing demonstrations."

Hundred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currently staging a sit-in in Taipei's Freedom Square and several other cities to protest the government's handling of the incident. During Chen’s visit, police reportedly used heavy-handed tactics—including physical assault, arbitrary detention and destruction of property—to prevent Chen from seeing symbols of Taiwanese or Tibetan independence, as well as broader demonstrations against the Chinese regime. Demonstrators also employed violence against police, throwing rocks and petrol bombs outside Chen's hotel on November 6.

The clashes reveal a need for police to undergo crowd control training that adheres to the standards used in other democracies. Likewise, demonstrators and political advocacy groups must recommit themselves to orderly protests that avoid violence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The inquiry commission should examine controversial passages in Taiwan's Assembly and Parade Law, such as restrictions on where people are allowed to demonstrate, and determine whether they need to be liberalized to protect citizens' rights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assembly. The commission should also investigate claims that police are selectively enforcing the law.

The visit by Chen, the most senior Chinese official to visit Taiwan since it split from China in 1949, and the recent arrests of several opposition party figures are raising concerns that that President Ma and his Kuomintang Party may rollback democratic freedoms.

"The government must renew its commitment to tolerating robust freedom of assembly and peaceful protest, no matter what the cause," said Windsor.

Taiwan is ranked Free in the 2008 edition of Freedom in the World, Freedom House's survey of political rights and civil liberties, and in the 2008 version of Freedom of the 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aiwan, visit:

Freedom in the World 2008: Taiwan
Freedom of the Press 2008: Taiwan

Freedom House, an independent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that supports the expansion of freedom in the world, has been monitoring political rights and civil liberties in Taiwan since 1972.


資料來源:http://www.freedomhouse.org/template.cfm?page=70&release=725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轉貼-Newsweek 報導-Strait Talk: So Near And Yet So Far

By Jonathan Adams

Recent anti-China demonstrations and violence in Taiwan have highlighted the wide culture and perception gap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Living in Taipei, I sometimes feel that, even as both sides strengthen commercial ties, their political cultures remain separated by a wide, perhaps irreconcilable gulf.

Hopes were high under Taiwan's new president Ma Ying-jeou of a new era of cross-strait reconciliation. And indeed, there's been progress. The 15-year dream of direct cross-strait air and shipping links was finally realized earlier this month. And the island has opened its doors to more Chinese tourists.

But if the economies are drawing closer, the Taiwanese and Chinese peoples seem as far apart as ever. Witness events in the last month. In late October, a Chinese official visiting southern Taiwan was roughed up by a small, angry anti-China crowd (including, pathetically, an elderly woman who banged on the official's car with her crutch).

On Oct. 25, tens of thousands poured into the Taipei streets to demonstrate against China and the Beijing-friendly president Ma. A common refrain I heard at the protests: Ma is selling out Taiwan, sacrificing its dignity and autonomy for filthy lucre.

Things got worse during the Nov. 3-7 visit of China's top cross-strait negotiator, Chen Yunlin. Protesters trapped him in a Taipei hotel for eight hours. An unruly crowd surrounded and yelled at a celebrity Chinese journalist from CCTV. And enraged anti-China demonstrators clashed violently with police. (I personally saw one irate, hard-bitten southerner attempt to scale four layers of barbed-wire-wrapped metal barriers, before reason triumphed over emotion).

To be sure, the violent protesters were an extreme minority. Yet negative views of China are widespread here. According to a recent government-commissioned poll, 65% of Taiwanese think China's government is "unfriendly" to Taiwan's government, and 46% think it's unfriendly to Taiwan citizens. Not too surprising, since China's coastline bristles with missiles -- over 1,000, by recent counts -- aimed at Taiwan, ostensibly to "deter" any moves towards formal independence.

But another poll, from "Global Views" magazine in September, surprised me more. The magazine asked "If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one day match each other in terms of the economy, politics and society, would you support unification?"

Fully 66% of respondents said "No" -- up sharply from May 2004, when 38% rejected the idea.


Anecdotally, nothing in my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further exchanges will help reverse that sentiment. In fact, it may only harden attitudes. Take the Taiwanese landlord I recently met, whose family runs factories in Suzhou. She complained about Chinese workers, saying if you compensate one for an injury, the next day scores of other workers come in with fake or self-inflicted ones, looking for their handout. Chinese take advantage of any perceived kindness or weakness, she said.

Then there was the young Taiwanese travel agent I met at one recent rally. She knows Chinese tourists could help the island's economy (and her own business), but she still doesn't welcome them. "They spit, and urinate in public," was her reason (she should have added chain-smoking indoors and out, which is a more serious nuisance, in my observation).

Or the young Taiwanese student I met on a bus to Quanzhou, in China's Fujian Province, where he was attending Overseas Chinese University. He spent most of the two-hour ride from Xiamen complaining bitterly about China. He spoke with contempt about the Chinese, who he clearly saw as backward, uncouth hicks. But what most upset him wasn't the people, or the lack of political freedoms, or free speech. No, it was the food. He missed his Taipei night markets, and quality seafood.

For their part, the Chinese have a host of complaints about Taiwanese. A fashion designer I met in Beijing said Taiwanese are snobs, and look down on mainlanders -- a common complaint. Taiwan bosses of mainland factories are widely viewed as exploitative slave-drivers who help themselves to at least one or two mistresses and lord it over their mainland "cousins."

Other Chinese I've met are either ignorant about Taiwan, or spout Beijing's propaganda line, automaton-like. "I must insist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that is our bottom line," a young woman told me recently on an overnight train from Guangzhou to Xiamen. I had to look over to see if she was reading from a cue card. On the train coming back, after a couple of "Blue Power" Guangdong beers, a young man elaborated on how Taiwan was just part of the US' grand plot to keep China down. Riiiight.

For his part, Chen Yunlin was reportedly livid that Taiwanese police couldn't simply clear the hotel area of protesters -- a simple enough task in the mainland, but not in freewheeling, democratic Taiwan, where there's such a thing as civil liberties. He was stuck making small talk with the Kuomintang chairman for an uncomfortably long time ("So, is it always this warm in Taipei this time of year?").

If anything, the recent month has underscored the fact that unification remains a pipe dream.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e, attitude and mentality are far too vast to bridge. Taiwanese want to do more business with Chinese, take more Chinese tourist dollars, get to their mainland factories more easily -- that's about it. If Ma actually does anything to erode Taiwan's political freedoms, the violent minority throwing a tantrum last week could quickly become a majority.

I'd guess the Chinese delegation got the message. At Taipei's Grand Hotel, that gaudy monument to Chinese kitsch, a manager told Taiwan media that hotel staff walking through the hallways could hear late-night noises from behind the delegation's closed room doors. The Chinese were all watching Taiwan TV news -- 24-hour cable stations showing looping footage of the violent protests against them, and spirited, emotional debate about their visit.

For some of the Chinese, at least, the unification dream must have died right there.

資料來源:http://blog.newsweek.com/blogs/chinacalling/archive/2008/11/14/strait-talk-so-near-and-yet-so-far.aspx

轉貼-Newsweek 報導-Fallout from Chen Shui-Bian's Dramatic Arrest

By Melinda Liu

China has denied that it put pressure on Taiwan to arrest former President Chen Shui-bian, who's been arrested, accused of embezzlement, money laundering, taking bribes, and forging documents while in office. Chen, a long time opponent of reunification with Beijing, accused his successor Ma Ying-jeou of ordering his detention to curry favour with mainland China’s leaders. He has yet to be charged, but may be held for up to four months while prosecutors prepare their case against him. As Newsweek’s Duncan Hewitt writes, the case highlights growing political rifts in Taiwan over relations with China:

The detention of Chen Shui-bian on corruption charges, coming so soon after new president Ma Ying-jeou signed accords authorizing historic direct shipping links with mainland China, could be seen as yet another victory for Mr Ma and his Kuomintang party (KMT), as they seek to consolidate power after eight years in opposition. But in practice, Mr Chen’s detention is likely to highlight political tensions which have growing in Taiwan since President Ma’s accession in May this year.

Hopes that Mr Ma, a Harvard-educated lawyer seen as relatively moderate, would bring consensus to a society long fragmented over attitudes towards reunification with the mainland, have been shattered. Polls have shown his popularity plunging from some 60% to around 23% in late October. There is undoubtedly much public anger in Taiwan towards Chen Shui-bian, who has admitted breaking the law by not fully disclosing campaign donations -- but the arrests of seven other figures associated with his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also in connection with corruption allegations, over the past few months, have led to fears being raised about the independence of Taiwan’s judiciary under the new leadership.

Such warnings have not just come from traditional DPP supporters. Last week, before Mr Chen’s arrest, twenty prominent international Asia specialists, including Professors Arthur Waldron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Bruce Jacobs of Monash University and June Teufel Dreyer of the University of Miami, along with former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Taipei correspondent Julian Baum, issued an unprecedented open letter expressing “deep concern” at the behaviour of Taiwanese prosecutors. “It is obvious that there have been cases of corruption in Taiwan,” they wrote, “but these have occurred in both political camps.” The recent detentions, they said, had created an impression that the KMT authorities “are using the judicial system to get even with members of the former DPP government.” They accused prosecutors of “a basic violation of due process, justice and the rule of law,” by holding several detainees incommunicado without being charged, and of “trial by press” by leaking detrimental information to the media. They suggested that such actions were jeopardiz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aiwan’s transition from one party rule (by the KMT) to democracy in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90s.

Allegations of a regression to past authoritarianism also surfaced last week, when China’s top negotiator, Chen Yunlin, visited Taiwan to sign the historic accords allowing direct air, postal and shipping link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There is actually a fairly broad consensus of support in Taiwan for the opening of such links – indeed most of the details of the accords were negotiated when Chen Shui-bian and the DPP were still in power. But final agreement could not be reached back then because Mr Chen would not accept China’s demand that he must first accept Beijing’s “One China” concept (which basically means accepting that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and the two sides will one day be reunified, even if they differ on the exact means to achieve this.)

But President Ma’s approach to the visit of Chen Yunlin, the most senior mainland official to visit Taiwan for six decades, seemed calculated to upset his opponents. Critics accused him of bending over backwards to “give face” to the mainland delegation: the official flag of Taiwan, which Beijing does not recognise, was not flown at the presidential palace when Mr Chen visited; the President was addressed by the mainland delegation as plain Mr Ma, since Beijing does not recognise his presidential status. Equally controversially, would-be protesters were refused permission to stage demonstrations against Mr Chen’s visit.

Such refusals are rare in Taiwan’s democratic era – and when protesters did try to demonstrate anyway, they were met with police beatings that left over 100 people injured and shocked many who thought Taiwanese society had turned its back on such brutality. “People were very upset,” says Frank Muyard, Director of the French Centre for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a in Taipei. “For the police to use force against peaceful protesters is something which hasn’t been seen in Taiwan for perhaps 16 years, since before [former President] Lee Teng-hui took full power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

Public anger spilled over, leading to chaotic scenes when Chen Yunlin was prevented from leaving his hotel for hours by furious demonstrators. Students and academics seeking to protest peacefully at the government’s handling of the affair were also dispersed by police, leading to an open letter by 500 academics calling for the right to free speech to be protected, and for a probe into police violence. The English-language Taipei Times newspaper, while criticising leaders of the opposition DPP for not discussing plans for Chen Yunlin’s visit with the government in advance, accused Ma and the KMT of ‘reverting to time-dishonored tactics reminiscent of the Martial Law era.”

“Deploying 7,000 police officers over a four-day period and restricting the public’s freedom of movement were a recipe for disaster,” it said in an editorial, adding that Mr Ma “either misjudged public opinion, showing how ineffective he is as the nation’s top decision-maker, or he didn’t care about the political ramifications of his actions — at least not in Taiwan.”

Critics accused him of grandstanding by turning Chen Yunlin’s visit into such a big event – when the accords could have been signed with much less fanfare and public fallout – and of alienating anyone with doubts about closer ties with the Chinese mainland. This was highlighted on Tuesday when an 80-year \-old man, claiming to be a long-standing KMT member, set himself on fire in central Taipei, in protest at what he said was excessive police brutality against marchers carrying Taiwan’s official flag during Mr Chen’s visit; he was taken to hospital with third degree burns over 80% of his body.

These events have left a society long used to fragmentation - where most academics, analysts and media organisations are on one side or the other of the political divide – still reeling at the increase in political tension under President Ma: “Chen Shui-bian was a very divisive figure,” says Frank Muyard of the French Centre for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a. “People hoped Ma would be more conciliatory – they saw him as a gentle, well-educated, nice person who would help Taiwan come together and do something for reconciliation. But he hasn’t done that. Now many people see him as partisan, too eager to please China – they don’t trust him to defend Taiwan’s sovereignty.”

For the mainland government, which has reported the opening of cross-strait links with great fanfare as a ‘win-win’ situation for both sides, there’s a clear degree of satisfaction in seeing Chen Shui-bian under arrest. Beijing despised him for his background in Taiwan’s pro-independence movement of the 1970s and 80s. “Chen Shui-bian in handcuffs” was the banner headline in the popular nationalist tabloid newspaper the Global Times on Wednesday. And for months China’s state-run media has revelled in reporting every detail of the various allegations of corruption against Mr Chen, his wife and associates (in marked contrast to the minimal amount of detail it gave in the corruption case of another Chen, former Communist Party Secretary of Shanghai Chen Liangyu, who was jailed for eighteen years in April.)

Ma Ying-jeou’s popularity with China’s leaders, on the other hand, is clearly at an all-time high: as well as agreeing to direct links and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he has also relaxed restrictions which prevented Taiwanese companies from investing more than 40% of their assets in the mainland, further boosting economic ties. Yet recent events suggest his actions may also risk provoking a deeper anti-mainland backlash, at the very moment when physical link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have become closer than ever.

資料來源:http://blog.newsweek.com/blogs/chinacalling/archive/2008/11/12/fallout-from-chen-shui-bian-s-dramatic-arrest.aspx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轉貼-兩岸換貓熊 華約秘書處:國內事務

貓熊團團和圓圓即將到台灣,不過進出口文件上的輸出、輸入地,才是最敏感的部份。根據TVBS向華盛頓公約組織的秘書處詢問得知,華盛頓公約規範的,是國與國之間的貓熊交易,而主管單位是聯合國下的環境規劃署UNEP,華盛頓公約秘書處特別強調,聯合國只認同一個中國,也就是說大陸跟台灣交換貓熊,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看來,根本就是大陸的「國內事務」。大陸以貓熊作為外交使節,就是從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開始的,1972年,興興和玲玲一到華府,就造成萬人空巷的場面,到現在貓熊添添、美香跟3歲的寶寶泰山,還是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的鎮園之寶,只是代價可不便宜。

麗莎貓熊館長:「動物園要借一對貓熊,一年要美金100萬,華盛頓國家動物園也是一樣,不過當有貓熊寶寶誕生,每年就還要多付60萬美元,台灣用換的,一年省3300萬美金熊貓租金。」


貓熊被列為華盛頓公約的第一級保育動物,所有「國際」間的貓熊租借或交易,都受到華盛頓公約的規範。不過華盛頓公約秘書處表示,華盛頓公約的管理單位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而在聯合國之下只有一個中國,也就是說,大陸就算是要送台灣貓熊,這都屬於大陸國內事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也管不了。


TVBS記者倪嘉徽:「中國大陸的貓熊,出國到美國沒有問題,但能不能到台灣,關鍵還是在一個中國的政治因素。」

資料來源:http://news.pchome.com.tw/living/tvbs/20081107/index-12260579931610239009.html

集遊法本來就是應該修改的惡法

集遊法本來就是應該修改的惡法
因為它向來是當權者用來壓制弱勢團體、少數團體或甚至是反對黨的正當工具
為何正當?對!就是因為它是「法」,可以冠冕堂皇的套上合法的帽子。

先撇開這次的圓山事件,想想幾年前的紅衫軍
施明德號召遍地開花時,南部地方的首長也可以因為政治理念不同的原因
不准紅衫軍的集會遊行申請通過,這就是用惡法合理化壓制人民聲音的例子
到時強制驅離紅衫軍就可以說因為它們是非法的、擾亂治安

再看看樂生療養院或其他社會、環保團體的抗議活動,往往人數不到幾十人,
他們的抗議活動藍綠執政時都不曾停歇,人數這麼少的集會
請問哪裡妨礙到交通、擾亂治安?
也同樣因為集會遊行這個惡法而落得必須被驅離的下場!
民主國家的人民本來就有表達意見的自由,
而人民為何要走上街頭?就是因為現有管道無法幫他們解決問題。
或對政府的施政不滿表達抗議的心聲,
然而人民要表達心聲居然還要當權者核准?!這就是根本邏輯上的矛盾

再來有些人說集遊法存在是對社會治安有幫助的
我們憲法第二十三條就明定:(基本人權之限制)
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因此如果有黑道或有心人士要上街遊行鬧事,
拿刀拿槍破壞治安、妨礙他人自由甚至安全者
大可放心,因為這些情況已違反憲法第二十三條,公權力絕對有權介入抑止。

沒有人樂意看到暴力,而很遺憾的,這次晶華酒店和圓山事件仍發生暴力衝突
但深入檢討,馬政府難到一點責任也沒有嗎?請馬政府摸摸良心,
到底是誰在陳雲林來時佔走整個禮拜的路權,強力壓制反對聲音?
到底是誰動用全台六分之一的警力保護一個中國來的民間組織會長?
到底是誰在民眾拿出國旗時強力沒收?
到底是誰衝進唱片行禁止播放台灣音樂?強闖進飯店房間搶奪物品?
到底是誰為了保護陳雲林,對進出晶華、圓山的人強力盤查,
甚至在無憑無據的情況下強押人上車載往派出所?
請見:http://vivataiwantv.blogspot.com/2008/11/day2-081104.html
我們只想問,為何一個中國的官員來,政府就可以擴權至此?
是誰給了政府這樣的權利?
請問這些行為到底合乎哪一條法律?
難道王卓鈞、蔡朝明不該出來說明,並下台以示負責?
難道只要馬英九把反對人士簡化為暴民、非法
把責任全推給在野黨主席,一切就算交代了嗎?

這次集遊法的運動,不是針對警察,也沒有人說警察就應該活該被人打
重點在於,政府能否在人民抗議時搬出公權力粗暴對待
重點在於,政府能否用集遊法泯滅所有不合它意的聲音
重點在於,集遊法能讓當權者擴權,完全不符合民主制度
集遊法由核准改成報備制,
人民要集會遊行時一樣要事先告知當局和警察機關
只是人民不需再乞求政府的「恩准」

人民對政府或掌權者發出怒吼總是會有失序的情況發生
像是在義大利熱內亞八大工業國高峰會議,或是在西雅圖舉辦的世界貿易談判
就曾引發示威抗議者大規模的暴動,甚至在警民衝突中喪生
然而世界各大報或輿論,絕不會因為抗議活動走樣就將這些示威者稱為暴民
要看示威抗議的訴求是什麼?為什麼有人被逼得不得不上街流血衝突?
這才是輿論探討的本質,也是民主可貴的地方!

如果還是有人認為這次晶華或圓山事件是丟臉丟到國外去
下面我約略剪一下國際媒體大多是怎麼呈現這些抗議衝突的:
CNN:
Thousands in Taiwan protest China ties
Violent protest in Taiwan
Protests outside the area where Taiwanese President Ma Ying-jeou met with a high-ranking Chinese envoy visiting.

Reuters (路透社):
The meeting came as hundreds of protesters opposed to close ties with the mainland gathered around the meeting site, a government guest house, to denounce the two officials, according to news agencies. Riot police barricaded streets and stood in long lines with shields and batons. The previous night, Mr. Chen had been trapped by protesters in a hotel, the Grand Formosa Regent Taipei, while attending a banquet there.
Hundreds of protesters surrounded the hotel, chanting, throwing eggs and burning Chinese flags, according to news agencies. Riot police intervened and dozens of people were injured.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國際先驅論壇報):
Taiwan's Ma meets China envoy as thousands protest
Demonstrations that began hours after Chen's arrival on Monday exploded early on Thursday as a thousand protesters opposed to closer Taiwan-China ties squared off against riot police to stop the negotiator from leaving a banquet.
Demonstrators gathered hours after Chen's arrival on Monday to caution Ma against getting too cozy with China.
Taiwan's main opposition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which backed the island's anti-China president from 2000 to 2008, organized a rowdy street demonstration on Thursday as Ma met Chen, who angered many by calling Ma "you" instead of "president" -- not recognizing him as head of state.
At least 10,000 people filled streets, some lobbing eggs and trying to break through police barriers.
"My estimate is that they represent at least a quarter of the population," said Alex Chiang, associate politics professor at National Cheng Chi University in Taipei.
Through much of the night, hundreds of riot police used batons and a water cannon to fend off groups of protesters who threw rocks, bottles and trash at them outside Chen's hotel. Some also wrecked barriers to seek entry to the hillside venue.
Dozens were injured in the scuffles, local TV said.

The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
Pro-independence groups staged small protests around Taipei to coincide with Mr Chen's visit, waving flags and banners.
One one group offered cash rewards for protesters who hit Mr Chen with eggs.
"Taiwan is not China's! ... I'm very proud to be a Taiwanese person. ... I love Taiwan. It's my mother country," one female protester told reporters.
Thousands of police were deployed to ensure Mr Chen's safety, after his deputy Zhang Mingqing was jostled and knocked to the ground by protesters during a visit to Taiwan in Octobe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華爾街日報):
With about 800 Taiwanese pro-independence protesters squaring off against police outside a hotel where the two sides met for dinner, Chen Yunlin, the head of China's 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said talks this week "have progressed smoothly and have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可以看出各大媒體多是用 “Protester”、”Demonstrator”,
亦即抗議、示威者來形容這些群眾,
並解釋群眾因為對馬政府的作為深感不安而不得不上街遊行
所以,人民走上街頭,難道執政者沒有責任調整自己的方針、
跟人民展開對話嗎?
如果還認為一切都是發起遊行的人要負責,
這跟阿扁當初那一句「阿就選上了,不然要怎樣?」的傲慢心態有何不同?
更何況,馬總統別忘了,當初自己也認為遊行法是惡法?應該要改成報備制
我們也衷心希望,馬總統可別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了!

最後,堅稱紅衫軍是和平的人
請到Youtobe看看,同樣也是汽油彈等等五花八門的武器齊發
http://tw.youtube.com/watch?v=bNbVemnBrw0&feature=related
也有圍毆、追打、砸店等事件層出不窮
只是很多畫面被新聞台剪掉罷了....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我為什麼拒絕交保、絕食抗議

蘇治芬的控訴:「如果我有污錢,我寧願被槍弊;如果我有污錢,我寧願被槍弊……」



我要表達我為什麼拒絕交保,因為他使用的是公器,所以我們就必須在他的公器裡面接受它的宰制,但是這個公器是國家賦予他的權力,但是如果他行使得當,而且這個程序是符合社會正義的,我可以接受,也願意配合調查,但是在他行使公器裡頭,我認為它行使過當,過於腐爛,對於一個政治人物不知道尊重,咱們是反對運動的政治家庭出身,政治廉潔對咱來說是很重要的,咱政治操守這麼廉潔,這款的人應該是要得到社會人的尊重,但是我這麼做的時候,今天是你們反而利用公器扣住我們,然後扣住我們這種涉嫌貪污那麼重大的帽子,就算未來我在法庭上,被無罪開釋,但老實說這段過程,如果以國外來講,你無罪開釋可能社會會還給你一個公理,但是以台灣現在的媒體它不可能還你一個公道,到時候我們無罪開釋的話可能在報紙上就只有這麼一點點(手比小小一個方塊),就好像邱義仁一樣,起初他被收押時我就心裡很不舒服很難過,所以今天我會拒絕交保。

我也覺得因為邱義仁的代誌……讓我覺得……因為你說邱義仁污錢的話,我絕對不相信,我們對邱義仁認識太久,你說邱義仁你會認為他有污錢嗎?(問她妹妹蘇**),我是絕對不會相信他會污錢,所以我覺得這種東西…這種東西…是讓我覺得…覺得……我絕對不接受這種公器的宰制,所以我今天就想說你,想說我怕被關,我們在聲押庭上不是二邊在對談嗎?(說現場的狀況),我不怕被關,我也不怕坐牢,我願意接受配合調查,但是我覺得你們的程序一定要嚴謹一定要尊重,因為我們還是無罪推定論,所以目前我還是個無罪推定的人,所以你也要尊重我目前當個無罪推定的人。

我的意思就是說,你的証據要相當充份,但是他在聲押庭的時候完全舉不出來啊,你知道嗎?他的提示是怎樣嗎?他就是這樣子用(手比公文的高度),我們有監聽譯文一堆,你就用這樣就對啦(手又再比一次),像道具! 他像道具一樣就是監聽譯文,這算哪門子啊! (敲桌),這太過份了吧,我們是民選的首長,現在不要說咱是一個縣長或咱是一個民進黨員,就算台灣老百姓他們也不該這樣子,我是說我這件事要凸顯以後你們地檢署要聲押,你要聲押一個人要有充份的把握還有你要有充份的証據,還有你一定要尊重當事人,我覺得太過……像我們這種人被他們踩在腳底下(歎氣)……這樣我用一世人……

我已經參與政治三十冬,我三十冬裡面……三十冬裡面……啊!我是一個拒絕接受行賄的人,一個拒絕接受行賄的人,人家一直要拿錢給我們,咱一直不跟人家拿,現在反過來變成這樣……

勇伯(按:李進勇,蘇治芬偵訊時之陪同律師,曾任基隆市長、法務部政次)問我為何要拒絕交保,我告訴他我為什麼敢進來被它收押,我跟他說的很白,我要抗議這種……對抗宰制的工具,我不願意成為被宰制的工具,所以我要行使我的抵抗權,我也跟他說,你不用擔心啦,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已經做到這樣了啊…這麼的窮,做縣長是越做越窮,交保金六佰萬,不然你有多少錢(問勇伯)? (縣長仿勇伯語氣:撿撿有佰凸萬),審判長對我說做一個縣長選一個舉花幾仟萬,怎麼可能沒錢,我說你不知道我們的選舉原本就是很多民眾的支持和寄付。

我不願意成為一個被宰制的工具,邱義仁被收押,我以一個三十幾年的朋友的交情,讓我思考很多,讓我對目前偵查的過當,然後對一個台灣民主幾十年應該被尊重的人物,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待遇,讓我真的覺得很悲哀,所以就是從邱義仁的事件到這個,我應該要用另外一種方法,去跟台灣人說,我參與政治一世人,如果到最後地檢署以這種方式來對待我的話,應該有所反擊,我用我的身體來表達。

我有一句話:「如果我有污錢,我寧願被槍弊,如果我有污錢,我寧願被槍弊」,打拚成這樣只是想要樹立一個典範而已,不然參與政治是要做什麼。要跟台灣人說,一個應該受社會上尊重的人,敬重的人,像這種重大貪污,又六佰萬交保,是要去哪裡拿六佰萬?它把我們當成是誰?當成國民黨的政治人物嗎?

縣政的部份,交給李副縣長,你跟應元說一下,有關縣政的部份,讓他扛這個重擔,跟他謝一個多謝。

我想跟縣府的同仁說,我跟你們在一起三年,雖然我曾經疾言厲色過,但是在公務上我謹守份際,尊重公務人員,從來不曾要求過公務人員蓋過一顆你們不想蓋的章,那如果同仁們知道,你們相信我的清白,那就請你們用msn或email告訴我的孩子………我比較放心不下我的孩子。

(蘇治芬 口述 幕僚於雲二監 整理記錄 2008.11.06 09:30)

註:蘇治芬遭拘提迄今52小時…未進食



《蘇治芬聲明2008/11/05》



押人取供,未訊先決

蘇治芬拒交保絕食抗議政治粗暴介入司法



11月4日凌晨6點,雲林檢調單位在未經約談調查的情況下,大舉搜索雲林縣政府縣長室及縣長官邸,並以莫須有之罪名拘提本人,歷經十多小時之疲勞訊問,11月5 日凌晨3點雲林地方法院裁定600萬元交保。經嚴肅考慮,本人決定放棄保釋,以示抗議,其理由如下:

1、 雲林地檢署未經任何約談行動即大陣仗的拘提、搜索動作,嚴重違反程序正義及比例原則,並於偵訊過程中於當事人未全部到案的情況下,即逕自於早上十點對外發布不實之新聞稿,聲稱四人已全部到案偵訊完畢並將提出聲押,顯見是預設立場未訊先決。

2、 檢方在未掌握任何不利本人之具體證據的情況下,僅因廠商之羈押日期將屆,即輕率拘提並聲押一縣之長,可見是押人取供,無限上綱,難怪其聲押遭到地院駁回,而且地院亦認為本人絕無串證逃亡之虞,可見檢方先前之大動作純屬多餘。

3、 雲林地檢署一連串背離常理,匪夷所思的行動,已經逾越法制應有之常規,本人認為這是清白抹黑、人格謀殺,是政治粗暴介入司法。尤其特別選在陳雲林來台,中南部縣市動員北上嗆聲之際進行這樣的司法突襲,其動機更是啟人疑竇。

4、 貪污的刑法一定要有積極證據才構成偵辦要件,但檢察官在對我連番疲勞訊問時,本人及律師一再要求檢察官依法提示證據,讓我說明,但檢察官完全提示不出來。



蘇治芬自從政以來,一向清廉自持,為人行事雲林鄉親可為共鑑,如今遭此不白之冤,本人在此對雲林地檢署提出最嚴正的抗議;對於地方法院交保的裁定,本人亦不能接受。既無證據顯示本人涉案,當然只有無保開釋,才能還本人之清白。為表達抗議,本人已開始絕食,感謝雲林鄉親對治芬的聲援和支持,我以生命向大家保證,你們的縣長絕對是清白的,我也要呼籲縣府員工同仁們,不要受此事件影響,各自堅守崗位,在副縣長和各單位首長領導下繼續服務縣民,做我們該做的事。



04/11 2008 TUE 10:12 FAX

(按:上所顯示為雲林縣政府收到地檢署傳真時間)

(雲林地檢署)新聞稿(的疑點)

一、

1蘇治芬係現任雲林縣縣長,雲林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主任委員;陳勇兆則係林縣工商發展投資(按:漏「策」)進會總幹事;葉安耕係明信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安耕前曾因法定抵押權問題與銀行涉訟,經蘇治芬之母蘇洪月嬌之施壓幫忙,得以順利解決,葉安耕因此感念蘇洪月嬌,於歷次選舉均出錢出力幫忙,蘇洪月嬌去世後,葉安耕轉而成為蘇治芬之大樁腳,在治芬競選縣長時,出力甚多,二人情誼匪淺(按:以上這些文字,比較像敵對陣營的競選文宣吧?!);林文優、張晉彰、洪植一(按:漏「、」頓號)黃鴻斌四人為璟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璟美公司)股東;黃揮原係現任雲林縣環保局長,鄭木聰係雲林縣環保局業務承辦員。

2 璟美公司為興建垃圾掩埋場,總投入之資金高達近7000萬元,林文優、張晉彰、洪植一、黃鴻斌等四人之資金壓力甚大,且一旦未能取得操作許可,所有之投資將成泡沫,林文優、張晉彰、洪植一、黃鴻斌等四人因此非常心急,遂請與蘇治芬熟識之葉安耕幫忙設法,葉安耕遂表示「可以拿500萬出來,讓我去講講看。」葉安耕旋前往縣長室拜見蘇治芬,在縣長室,葉安耕向蘇治芬表示「璟美公司的操作許可證,如果可以就核發給他們,這樣他們才可以順利營運,我工程款才能順利兌現領到錢,改天如果你選舉,他們也會幫忙贊助(金錢)。」以此暗示蘇治芬璟美公司股東願意行賄之信息。95年9月間某日,葉安耕在斗六市中華路長興冰店將璟美公司所簽發之10張支票(面額共500萬)交給蘇治芬,蘇治芬看完後將支票交還給葉安(按:漏「耕」字)保管。(按:新聞稿發出之際,檢察官還在對蘇進行疲勞訊問,葉某也可能同遭類似對待。即使葉安耕片面作出供詞,沒有對質,如何證實真偽?)

4(按:漏小標「3」)96年4月30日,葉安耕提示上開支票獲得兌現,同年6月起至97年1月間止,蘇治芬指派陳勇兆分三次前往明信公司,找葉安耕領取上開款項。(按:陳勇兆在新聞稿發出時,因舅喪向縣府請假,當日根本未被傳喚出庭。疑點同上。)

二、

1林文優、黃鴻彬(按:與前之「斌」有異)、高朝國、張晉彰、林尚永基於行賄公務員之犯意聯絡,於91年11月28日(按:當時蘇治芬尚未上任,縣長為張榮味)自璟美公司元大銀斗信分行帳號0183213427800提領150萬元後,由高朝國於翌日將其中之50萬元親自送往鄭木聰位於斗六市大同路住處(其中100萬元則交付給當時之環保局長顏嘉賢),希望鄭木聰在審查璟美公司所請之設置許可證時能予以放水,免作環境影響評估,以便能儘速取得設置許可,鄭木聰基於違背職務收受賄賂之犯意,收受該50萬元,使璟美公司得以免作環境影響評估,並於92年10月3日順利取得設置許可。

2 92年10月3日(按:當時蘇治芬尚未上任,縣長為張榮味)璟美公司取得設置許可後,開始進行下一階段之程序,即公文「跑件」,公文除了要照會雲林縣政府相關局處室,包括地政局、環保局、農業局、工務局等,以取得地目變更、建築執照、使用執照等,為求速度能更快一點,林文優、張晉彰、洪植一、黃鴻斌等基於行賄犯意聯絡,於92年10月3日後某日,由張晉彰代表將10萬元親自送至鄭木聰位於斗六市大同路住處,鄭木聰基於不違背職務收受賄賂之犯意,亦欣然接受上開10萬元。

三、璟美公司原向雲林縣政府申請設置垃圾掩埋場操作許可證時,係以申請每日處理之數量195公噸、每月5850公噸而取得免作環境影響評估,許可興建垃圾掩埋場,並於取得垃圾掩埋場使用執照後,自95年4月25 日申請核可試運轉後即違法超收垃圾量,本案操作許可證核發期限雖係至100年8月31日止,惟許可證上註記「有效期限屆滿前,掩埋場容積已飽和時,應立即停止營業」,林文優、張晉彰、洪植一、黃鴻斌等人為能繼續違法超收垃圾以謀取更多不法利益,希望環保局長張揮原能在垃圾場高層(高層的高度愈高,垃圾就堆的愈多)、空氣及水的檢能放水(按:漏標點符號)經林文優、張晉彰、洪植一、黃鴻斌四人商議後決定,基於行賄的犯意聯絡,推由林文優於97年7月17日,親自前往彰化市建寶里介壽南路14 巷45號住處,將50萬元親交給黃揮原收受,黃揮原亦未推辭基於違背職務收受賄賂之犯意而予以收受。

四、本署檢察官於97年11月04日指揮法務部調查局中部機動組、雲林縣調查站持法院核發之搜索,兵分12路,搜索雲林縣政府、官邸、雲林縣環保局等12處所,並帶回縣長蘇治芬、陳勇兆、黃揮原、鄭木聰等四人,訊問後,以上開四人犯嫌重大,所犯為重罪及有串證之虞,向法院聲請羈押。(按:字級與格式為地檢署原新聞稿之字級及格式)(按:陳勇兆根本未被傳喚出庭。地檢署新聞稿完全捏造事實,憑空杜撰。)



疑點一:新聞稿指承辦人鄭木聰91、92年即陸續受賄,當時縣長為張榮味,蘇治芬根本尚未就任,檢調偵辦時完全未傳喚張榮味及其任內的環保署長,是否選擇性辦案?(蘇治芬就任雲林縣縣長時間為94年12月底)

疑點二:蘇治芬4日清晨遭帶走,拘押時間長達13小時直至隔日凌晨,明顯違法。

疑點三:既然蘇被偵訊直到5日凌晨3點,地檢署卻在4日上午10點,距離拘押蘇治芬不到3小時內,立即發佈罪證確鑿、「訊後聲押」的新聞?

疑點四:工策會總幹事陳勇兆11月4日當天因舅喪本來就向縣府請假,根本沒有出席偵查庭,何來「帶回縣長蘇治芬、陳勇兆、黃揮原、鄭木聰等四人」?陳員又如何被「訊問」及因「犯嫌重大,所犯為重罪及有串證之虞」被檢察官向法院聲押?

疑點五:陳勇兆後續於5、6兩日三度到地檢署,且多次上宣傳車聲援蘇治芬,地檢署如罪證確鑿,且認有串證之虞,連新聞稿都發佈了,為何未採取任何動作?

疑點六:雲林地檢署對外宣稱罪證明確,既然如此,便不需再偵查,沒有串證之虞,何須聲押?

疑點七:偵查不公開是司法常識,但本案不論地檢署的發言人或新聞稿,所談的全是跟案情偵查有關的內容,對當事人又無法提示具體事實,卻對社會及媒體無矢放話,完全違背偵查不公開的原則及無罪推定的精神。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轉貼-逆轉勝策略--台灣民族性初探與泛綠的因應之道

2008/03/27 01:03
栗子鼠

總統大選結束,綠營以懸殊比例大敗,藍營的看法還是那些老套,說綠營意識形態搞太多;綠營本身的檢討也很不長進,又怪媒體又怪買票的;但是大家始終想不懂,為何謝長廷在高雄做的走聲有色,投出來的票卻慘不忍睹?更加不解的是,選後周美青表明不辭兆豐金的工作,同樣的事若發生在游芳枝身上,早就被叮得滿頭包;又比如說馬英九的女兒在美國受國安局保護,國人鮮少批評,但謝維州為了國家在外島當兵,回來幫父親的忙卻要受到懲處。諸如此類的現象,看在綠營眼裡實在不是滋味,而且撞破頭也想不通,於是高雄市長陳菊出來發表「政績無用論」,但這種邏輯不通的言論除了聊以自慰外,毫無任何幫助。

其實事出必有因,因此這篇文章分兩部份,不只是分析原因,還會提出若干對策,給泛綠的人士做些參考,希望帶領台灣民主進程的主要舵手—-民進黨,千萬不要灰心喪志」老子說:「禍福相倚」,在最壞的情況,其實也是蘊藏了即將來臨的光明契機,只要善加利用,都還有無窮的機會。

※ 泛綠大敗的原因

所謂的選舉,其實就是選人民的「心意」,因此任何的解讀,必須回歸到解讀人民的「意識」,如果無法解讀人民的「意識」,那麼所謂的分析都只是在表面著墨,而不深入。兵法有云:攻心為上,民主是不用武器,沒有流血的戰爭,因此「人民意識」的決定,便成了選舉勝負的主要關鍵。

那麼更深入一點的問,人民這些「意識」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他們做了這個決定?而不做另一個決定?仔細分析過後,便能知道「意識」其實是在受「潛意識」主導。好比說,有菸癮的人覺得抽菸是不對的,但他仍然決定去抽,就是這個道理。那麼有些民族如同西方歐美國家,擅於用「意識」去壓抑或修正「潛意識」,因此他們法治觀念特別發達,但有時未免缺乏人情;亞洲民族則不同,「潛意識」的驅策力,往往大過「意識」,因此亞洲人講人情味,搏感情,重直覺而輕理性;西方文化傳統將「真善美」的「真「放第一位,東方民族則講究團體、家族、宗親的感情,而且不會得理不饒人;所以意識或潛意識對投票行為的指導,攸關甚鉅,而影響意識或潛意識的,則不外乎「文化」。

台灣人的文化,自古以來便是一直被殖民的,如果這個民族夠強悍的話,早就獨立了,可是他們沒有。但世間上的事沒有絕對的對錯,台灣人在列強的殖民下,發展出獨特的價值觀與生命觀,他們重視實際遠甚於高談闊論的理想;同情弱者但不習慣於正面抗拒強權;對是非觀念雖相對淡薄卻保持溫柔敦厚的特質,如果深入了解台灣人的文化,便知道如何影響他們潛意識的因素,那麼才能找出民進黨這次大敗的原因,也才不會重蹈覆轍。

首先談論阿扁,他的成功不在於台灣意識已取得什麼空前的勝利,而在於台灣人那種同情被壓迫者的心理,同時也認同阿扁伸張正義,苦幹實幹的台灣人精神。但是阿扁上台後,卻忽略了真正導致他成功的原因,以為是台灣主體意識的高漲使他獲得勝利,因此有恃無恐幹起所謂的「轉型正義」,卻忽略「轉型正義」在西歐國家可以取得成功,其實與當地文化背景息息相關,但在亞洲國家卻不是那麼回事。姑且不說台灣,先說鄰國日本,到了今天仍不肯為南京大屠殺道歉,便是鐵證;加上阿扁執行轉型正義的手法太過粗糙,簡直形成對敵人的凌遲與鞭屍,加上莊國榮等人缺乏民主素養的發言,搞不懂政策辯論與人身攻擊的分際,自然激起台灣人同情弱者,同情被壓迫者的潛意識心理。至此,中正紀念堂是否該改名等是非層面的「意識判斷」已經不再是台灣選民的主要考量,尤其當莊先生以髒話辱罵別人先父時,台灣人早已不再關心轉型正義的落實與否,反而同仇敵愾的氣憤扁政府的不厚道、不忠厚,潛意識的驅策力終於完全取代意識判斷,所以當莊先生於選前再度以人身攻擊羞辱馬英九時,自然成為謝長廷敗選的最後一根稻草。

再者,在野的時候,可以高談闊論談理念,可以以啟蒙者自居,但在朝時,則必須調整自己的角色,那些疾言厲色的說話方式與做事態度,必須稍加收斂,同時也要用非常細膩和包容的方式,去處理敵我間的矛盾。我從來不認為,意識形態治國有何不對,人民選你,當然是認同你的意識形態,這也是民主政治的常態;但在西方文明國家,領袖有領袖的「格調」,例如講話必須有禮貌、幽默、進退得宜,但阿扁忘記自己已是執政者,他每日似乎仍然在與敵人鬥爭,也常不小心說出欠缺禮貌的話,這些聽在講求溫柔敦厚的台灣人耳中,便認為阿扁變了,又扁政府的弊案連連,裙帶關係的為人詬病,被現代媒體被誇大渲染,日積月累的「薰習」結果,人民的潛意識從同情阿扁變成厭惡阿扁,也是很可想見的。

說到經濟與建設,也點出民進黨政府的迷思。他們認為為何成立客家電視台,又專案成立客委會,客家票卻少得可憐?高捷建的那麼漂亮,效率那麼高,高雄開出來的票卻慘不忍睹?高鐵不但不是廢鐵,而且方便又舒適,卻被批評得一文不值?這又是關乎到台灣人民族性的問題,那就是台灣人重視實際的程度,遠大於理想的實踐。當高雄的痛苦指數與失業率不斷攀升時,便利的高捷無法解決人民實際生活的痛苦;當大家生活過得不好時,又看到第一家庭予人的權貴印象,那種怨恨的力量,不是照顧母語文化這種空泛的理想建設所能彌補。我敢說,若政府沒有這些建設,今天輸得將不只兩百多萬,但是雖有這些建設,人民的潛意識裡,卻無法從這些建設得到實質上的好處時,台灣人潛意識裡那種注重實際的想法,便輕易的打敗那些意識層面可以認同的建設成果,而讓陳菊錯以為「政績無用論」。

但是只怪阿扁一人,毋寧是不公平的,以上這些眉眉角角,沒有到敗得這麼慘時,是不會知道的,而且泛綠的民意代表與名嘴,哪一個不是粗暴民主政治的幫兇?哪一個不需為敗選負責?之前的「十一寇」與「中國琴」等事件發生時,哪一個黨政高層或綠營名嘴大力譴責或劃清界線過?民進黨的敗選,早在羅文家提新民進黨運動而被批的體無完膚時,早已顯露。那時泛綠的群眾或名嘴,誰聲援過羅文嘉?因此今天敗選怪阿扁,其實更應該怪自己。

而歸究根本問題,並不在於意識形態發生錯誤,也不是深綠意識偏頗,而在於執行理念的過程中,太過蠻橫、粗暴,激起台灣人潛意識裡對弱者的同情;還有理想陳義過高,要人民犧牲肚子來成全類似宗教上的犧牲奉獻,也不切實際;而領導者對待敵人時的不禮貌,口德上的失格,雖仍恪遵言論自由的高標準要求(阿扁時代確實是政治上最自由,言論媒體也最自由的年代,這點必須加以讚揚),但人民對貪腐總統,粗魯總統的印象已積重難返了;換句話說,民進黨輸不在於不夠愛台灣人,而在於不夠了解台灣人的民族性。

因此,深綠並沒有錯,現今的媒體常把莊國榮、王世堅之流歸為深綠,是對深綠的污辱,講理可以深綠深藍,但手段必須溫柔包容;而且不能高傲自大,不能要求人愛台灣就必須如何如何,好比要求人堅持理想就一定得餓肚子,這在宗教理想裡可以講的通,但宗教的跟隨者畢竟是少數;又例如要人只重是非不重人情,甚至得理不饒人,這在西方國家可能行的通,但在台灣卻剛好相反,所以最大的諷刺,是民進黨真的很愛台灣,卻不了解台灣人的思維邏輯以及感情層面,輸的一點不冤枉。

國民黨則洞悉了台灣人的心理,我一直覺得,馬英九身旁有一群人,有意無意在塑造一種符合於台灣人潛意識裡的理想形像,溫良恭儉讓不說,他的特色就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有錯趕快道歉,贏了也不驕傲,這就給人一種乖乖牌的敦厚形象,而他的謙卑有禮與夫人的樸實無華,剛好與阿扁的心直口快和夫人的精明驕傲成為一個對比;而阿扁身為執政者卻口出惡言,馬英九身為在野者卻溫文儒雅,看在台灣民眾的眼裡,是不會去注意他們講話的內容,甚至能力也不是其所關心,這兩種對比鮮明的形象深入人民的潛意識後,討厭奸詐的陳水扁對上可愛木訥的馬英九,不用說也知道後者必定大受台灣人民青睞。

因此,扁政府在經濟、清廉與禮貌上都交了白卷,雖然他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獨裁者,甚至是台灣史上言論與政治最自由的年代,但因為上述種種,他被塑造成一個蠻橫不講理的人;而馬英九先生正好相反,國民黨在他帶領下並未有過真的改革,可是他謙恭有禮,敦厚樸實的形象,和做錯事不強辯的態度,以及不經意透露出的貴族氣息(貴族在政治上吃的開,此點東西方皆然),所以儘管能力多所讓人懷疑(這點連泛藍的群眾都這樣認為),但人民已受不了阿扁的對抗個性,在潛意識裡早就覺得馬英九遠較民進黨likable,一旦這種驅策力形成,選民對民進黨的「信任「被摧毀殆盡,同樣的話,同樣的故事,選民只相信馬英九說的,而再也聽不進民進黨說的,所以任憑民進黨排山倒海的質疑,都只是在「意識」層面上試圖說服選民,但之前便已說過,台灣選民受潛意識,也就是感情面的影響遠大於理智層面,所以無論民進黨地方政績再好,都無法撼動選民對民進黨的討厭印象,也無法改變選民對馬英九潛意識裡的認同與愛戴了。

那麼,馬英九現象要如何破除?難道民進黨已經沒希望了嗎?接下來就是試圖提供民進黨一些戰略性的思考,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還是那句老話「攻心為上」。

一、民進黨必須今後必須多強調柔性議題,而非剛性議題,走中產階級路線

所謂的柔性議題,就是與人民切身相關的議題,好比說民生經濟;另一方面,既然民進黨已經完全在野,其實也已經沒有主打剛性議題的能力,例如兩岸關係,國防外交等剛性議題,民進黨所能操作的空間,其實非常有限;而且說實在,在今天這種人民重視實際遠大於理想的情況下,你去炒作剛性議題,只會招致人民的反感,因此主打與台灣民眾切身相關的民生經濟,婦女政策與教育議題,才能扭轉頹勢。

也許有人會問,拼經濟拼的過國民黨嗎?但大家忽略一點,國民黨的拼經濟方式,其實是走回以前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M型社會模式,而民進黨的「幸福經濟」觀念,卻是「分配」與「開發」並重;況且,早期民進黨的支持者,其實多是都會區的中小企業,算起來,民進黨其實才是典型的北部政黨,無論扁謝蘇,其實都從北部發跡,因此著重在民生等柔性議題,拉回中小企業對民進黨的信心,減少對剛性議題的著墨,是民進黨迫切要去做的。

二、避其鋒,並忍其辱,等待對手犯錯

所謂權力的節制,乃是天方夜譚;絕對權力必造成絕對腐化,因此民進黨人,不需在此時此刻與對手正面交鋒。對手氣勢正旺,因此應避其鋒芒,休養生息,學毛澤東在延安那樣,養精蓄銳,切莫輕舉妄動,跑去跟敵人叫囂,最好暫時以沉默取代喧嘩;以冷靜取代激情。試想,國民黨家大業大,馬英九能力不足,底下的人又是一群豺狼虎豹,犯錯只是遲早的事,因此必須等待時機,方能誘敵深入,比方說已經有國民黨立委迫不及待通過錢坑法案,綠軍只要做做樣子阻止(因為席次不到四分之一),不需爭的臉紅脖粗,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綠軍必須爭取人民的同情與信任才是上策。

其實國民黨一些腦筋轉不過來的深藍群眾,已經迫不及待要將綠軍趕盡殺絕,這幾天藍軍大勝,卻不見對綠軍的羞辱有絲毫減少,一方面說陳水扁有碎紙機,一方面又說要辦謝長廷的兒子,綠軍必須記得,切莫去維護己方或教訓對方,上次那四個笨蛋事件,綠軍也沒有因此獲利,因此必須反向操作,那就是任憑他們羞辱,無論他們是羞辱陳水扁或謝長廷,綠軍不需為他們辯駁,反而要希望藍軍愈狠與好,因為這樣會讓他們陷入自大與瘋狂,也會加強綠軍的凝聚力;他們愈驕傲跋扈,泛綠的群眾愈要忍辱,讓台灣民眾眼睜睜看著他們的霸道,而綠軍卻像默默忍受屈辱,不加辯白的僧侶,如此才能獲得台灣群眾感情上對弱者的理解與同情,也才有情勢互易的本錢。

三、切莫直接挑馬英九的毛病,但要注意其手下與親信,而且不要自己出手

由歷次與馬英九直接交手經驗來看,無論特別費案,綠卡案都無法撼動馬英九一根毫毛,可見他果真是滴水不入,因此正面交鋒絕對討不了便宜;既然正面交鋒不行,那麼綠軍就應該換個思維,不要直接對上馬英九,因為他清廉正直的形象深入民心,而選民早就對綠軍不信任,人民怎麼會相信你?但是,馬英九與阿扁一樣,都不是御下嚴謹的人,都是連老婆的事都不敢過問的人,因此民進黨人可先保持沉默,但靜靜蒐集馬英九親信那幾個品德不好的人的言行,這就如同藍軍以前對付阿扁,先從陳哲男,次而趙建銘,然後黃芳彥、吳淑珍,最後燒到陳水扁,綠軍也可「以彼之道,還之彼身」,如果不知從此著眼,還傻呼呼的用自己這個機蛋去硬碰馬英九那塊巨石,那也未免太笨了些!

再者,因為民進黨已被人民不信任,因此儘管你講得是真的,人民也未必信你,但是並不表示這世間完全沒有正義的力量,試想民進黨剛創黨時,媒體的封鎖比現在更嚴,也十倍的不公正,但由於民進黨幾乎等於正義的代表,因此許多媒體朋友樂於暗中幫忙,這幾年民進黨常抱怨媒體不公,但若另類思考,昨天的敵人可以是今天的朋友,對於馬英九身旁太誇張的弊案(不是馬英九本人,這點一定要記住),如果怕講出來選民不信,不如請媒體朋友幫忙,甚至是請看不下去的淺藍人士先出來伸張正義,就如同以前藍軍「對付」阿扁時,也是先由外圍的淺綠名嘴或學者開始幫忙,自己再順勢加入,是一樣的邏輯。

但以上的手法,是限定在馬英九底下的人真有動搖國本的弊案時,方才使用此法,而非隨便抹黑,無的放矢。

四、多講柔軟語,批評議題可以尖銳無比,但切莫人身攻擊

台灣民眾喜歡溫柔敦厚的人,也喜歡口才便己的人,這兩點並非不可並存,民進黨敗就敗在那張嘴,禮貌欠缺,也分不清批評時政和人身攻擊的分界,因此批評議題雖然可以非常尖銳,但絕不動火氣,且不做人身攻擊,這樣一方面給人阿扁問政時的專業形象,一方面又給人馬英九似的敦厚觀感,具備以上兩點,才是民主國家政治人物的高尚氣質,其實這種人才,歐美先進國家俯拾即是,民進黨必須多培養這方面的精英。

換句話說,一些說話不經大腦,只靠反射的粗魯黨員或支持者,民進黨應該嚴厲與其劃清界線,不可因其路線正確便姑息之。一個沒有禮貌,不尊重別人的人,絕對不是一個民主的信仰者,民主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因此必須常用柔軟語及愛語化導民眾,給予開示悟入民進黨的政策,但仍堅守自己的理念,莫像莊國榮、江霞與金美齡之流,而要兼具柔軟與堅定,才能在潛意識裡說服台灣民眾。

五、走入基層,頃聽民意;印行書刊,在大街小巷推行理念

民眾潛意識裡的想法,其實常反應在其情感的好惡上,民進黨執政後,對這方面的靈敏度大為降低,因此黨工必須勤走基層,但了解民意後,則必須想對治之道,如何迎合民心的迫切需求,如何宣導自己的理念,其實有許多的方便善巧。

例如,每個月出一本「民主期刊」,但要維持品質與格調,另一方面派人到大街小巷免費贈送,隊伍也不需浩浩蕩蕩,在鄉間或是鬧區,只要一枝黨旗與一個簡樸的書報攤,幾個青年在那裡散發傳單,便是一個小型的問政說明會,也是一個簡略的宣揚理念的處所。有時政治就像宗教,必須深入民心,在與民眾的互動中,一方面說服民眾,一方面說服自己,在互相說服的過程中,更加了解民心的需要,也灌輸給民眾正確的民主觀念,共產黨說:「一句話,講一百遍就成真了」,更何況,社會議題的關心與理念宣導,其實也是一種對民眾與黨員的再教育,也是一種正面的薰習,民進黨在野後,更要捲起衣袖,到大街小巷去宣揚自己的理念才是。

六、不只培養政治人才,更要培養有潛力的專業技術官僚,才能免去民眾潛意識裡認為民進黨只懂搞政治,不懂其他方面的疑慮

所謂有潛力的技術官僚,就是政治色彩或意識型態比較不強烈的幕僚型人物,民進黨這方面太過欠缺,因此打天下可以,治天下則難免面臨人才不足的窘境,比方說江丙坤這類人,雖說是國民黨藉,但如果被民進黨重用也不會覺得奇怪,因為技術官僚比較重實務,少政治理想;民進黨內雖不乏許多高學歷的博士籍黨員,但所學多是法律或政治,這些人搞政治論述可以,但卻不被民眾認為可以託付或信任。

民進黨要扭轉此種刻板印象,必須將眼光放遠,在培養政治菁英的同時,也培養一批來自於各領域專業的潛在技術官僚,這些都是未來有可能在執政後大展身手的種子團隊,也唯有如此,台灣民眾潛意識裡認為民進黨內只有政治人才的疑慮才能消除,也才會接受民進黨是個專業問政,隨時有執政能力的政黨。

※ 結論:

簡單的說,就是攻心為上,要贏取人民潛意識裡對你的信任與好感,第一必須放棄剛性路線,改攻柔性議題,迎合台灣人重實際,不空談理想的脾胃;第二必須加強忍辱功夫,靜待藍軍大權在握而自己做出荒腔走板的舉動,而依然忍耐,則人民自有公斷;第三揚棄以前不自量力的打馬策略,而要改走細膩操作,根據事實,先從馬英九的親信手下開始監督,並由媒體朋友或中間公正人士與以揭露,自己方才跳入,如此能讓台灣民眾徹底看清,自己並不是為私怨而雞蛋裡挑骨頭;第四做個堅持理念,但身段柔軟的政黨,有禮貌卻仍堅持原則,才能消除台灣人覺得民進黨粗魯無文的形象;第五深入民間,在大街小巷合光同塵,同事利行,淺移默化影響民眾觀感;第六培養較不具政治傾向的專業接班團隊,贏取民眾對民進黨「缺乏人才「的深層疑慮。

民進黨必須從一個只懂單方面強調自己理念的政黨文化,修正成為一個懂的與人民溝通,具備方便善巧的政黨;黨性必須由以前的大鳴大放,改變成「想清楚再出手」的細膩操作;但無論如何做,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台灣人同情弱者,注重實際,感情重於理智的潛意識心理,如果不懂的這個層面,也不往這方面努力的話,那麼馬英九現象將永遠是民進黨的夢靨;但若深刻了解台灣人的民族性,並對症下藥的話,一個馬英九,又何足懼呢?深入台灣民眾最深層的意識層面,才能找出重生的契機,謹以此文和台灣的進步力量—民進黨共勉之。

資料來源:http://www.nownews.com/2008/03/27/301-2251504.htm

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轉貼-陳長文:不捨棄黨產 得不到尊敬

國民黨在立法院和總統選舉中贏得了空前的勝利,但是由於國民黨遲遲未處理黨產,讓國民黨重返執政的正當性受到質疑。曾在二年前提出「黨產歸零」構想的律師陳長文,再度呼籲國民黨將黨產全數捐出,如果無法捨棄,國民黨將得不到人民的尊敬。

 九十五年十月,陳長文以非黨員身分,接受當時國民黨黨主席馬英九的邀請擔任黨產處理監督委員會的委員,並被委員們共推為召集人。在第一次會議時,馬英九即宣示黨產處理原則為:依法處理、完整交代、交付信託、退出經營。當時,馬英九強調,「如有不當黨產,立刻回贈;有爭議黨產,透過司法解決;合法取得黨產,依據憲法保障,本黨得自由處分。」

 陳長文表示,從「交付信託」及「合法財產…得自由處分」等主張,顯示國民黨仍認為可以繼續擁有處分後黨產及其孳息。雖然馬英九已主張,處分後的黨產,會撥出一定比例捐作公益,比起以前的國民黨,這已是難得的進步,但對全國的人民來說,是不夠的。

 因此,陳長文在黨產處理監督委員會一開始時,就提出「黨產歸零」的建議;他也指出,民進黨公元兩千年時並無黨產,陳水扁卻仍能選上總統,這應可給國民黨啟示,國民黨應該果斷的拋棄黨產包袱,以政見和優秀的人才去爭取人民的支持和尊敬。

 國民黨認為只要合法取得的財產就可繼續保有,陳長文認為法律上固然如此,但講情說理,卻很難說服人民。雖然國民黨曾從大陸帶來了約計拾億美金價值的黃金,並且以合法方式經營事業取得更多資產,但那畢竟是黨國不分的時代,而國民黨帶來的錢還是國家的錢,國家的錢回到國庫或社會應該是當然的結論。

 如何歸零?陳長文認為,除了黨工的退休、資遣等必要費用以及其他債務外,黨產(包括追回不肖黨工背信處分的財產)應悉數捐給國家或移做公益。否則,以國民黨黨員當選總統的馬英九如何面對人民?如何處理眾多政府在法院中進行的黨產案件?陳長文認為,具國民黨員身分也是全民總統的馬英九要協調國民黨,貫徹「黨產歸零」,這是國民黨邁開改革的關鍵大步。

 陳長文認為,國民黨黨主席吳伯雄以令人讚許的魄力與領導能力打贏了總統與立委兩場選戰,他期待在「黨產歸零」的問題上,吳主席可以扮演黑臉,繼續改革,成為國民黨改革的火車頭。

 陳長文指出,國民黨必須體認這次選得好,不完全是因為國民黨好,絕大部分是因為陳水扁和民進黨政府表現不堪,他提醒國民黨,既已選勝就沒有理由不丟掉黨產這個包袱,進行徹底的改革,否則,下一次選舉,黨產仍將會是國民黨揮之不去的「歷史幽靈」。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2008.03.31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8033100057,00.html

陳長文小檔案:
簡歷
1967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1969年取得加拿大卑詩大學法學碩士,1970年獲得哈佛大學法學碩士、1972年獲法學博士。陳長文長期投入法學教育、法制建設的教育工作。

現任理律法律事務所執行合夥人兼執行長、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理事長、財團法人台北歐洲學校董事長、政治大學兼任教授、中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及中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財經法專題講座、浙江大學法學院及南京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

陳長文長期擔任紅十字會志工,現為紅十字會總會會長,積極投入人道服務、國際援助工作,關心人權議題及弱勢團體權益。

海基會秘書長、副董事長
陳長文曾任海峽交流基金會首任秘書長,並曾以紅十字會秘書長的身份,為兩岸交流破冰,1990年9月簽署歷史性的兩岸協議-「金門協議」。任職期間曾於1991年4月29日會見唐樹備,5月3日攜同海峽交流基金會訪問團全體成員,副秘書長陳榮傑及各處處長,拜會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王兆國,雙方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11月7日副董事長陳長文一行在中南海紫光閣拜會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

政治立場
陳長文是一位關心兩岸問題的自由主義、和平主義者,曾根據此一立場發表多篇時論於台灣報刊。他從不掩飾的表態主張兩岸統一,但也同時接受台獨是選項。

資料來源: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9%95%B7%E6%96%87

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轉貼-台獨英雄:陳智雄

原貼內容如下:

台灣獨立先烈──勇者的畫像──陳智雄
                    
◎陳五郎撰文 ◎吳宗德翻譯

  超越生死的他,臨終前,毫無懼色,勇敢而悲壯,令人動容。

  前言:1956年,在東京,廖文毅創設了台灣臨時政府,這是最早期的台灣獨立運動,但是在國民黨特務的脅迫、收買等技倆的運用下,1965年台灣臨時政府分崩離析,遭致瓦解,廖文毅投降,在此之前,台灣獨立運動者,也曾付出不少犧牲,展開果敢的鬥爭;其中,陳智雄先生被廣為認定是最純粹殉於信念的「台灣獨立運動第一位烈士」。

  也是被以政治犯收押在台北軍法看守所的柯旗化先生,在其著作《台灣監獄島》(日文,1992年,東京EAST PRESS刊)將陳智雄先生寫為“在我遇過的人當中,最勇敢的一位”,而本文的作者陳五郎(假名),同與陳智雄先生以參與台灣臨時政府運動而被收押,在政治犯監獄關了10年光陰的人
物。

  海外台獨運動的領導人廖文毅先生,於1948年向聯合國總會提出,在聯合國的監督下,經由公民投票決定台灣獨立的訴求。1950年2月1日,先與同志在日本創設台灣民主獨立黨,至1956年2月28日,正式成立了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被選為大統領的廖文毅先生,常常在日本各地進行有關台灣民主獨立的演講,當時僑居印尼的台商陳智雄先生,就是支持台灣獨立理念的聽眾。

  屏東出生的陳智雄先生,7歲就被僑居日的阿伯收養為養子,其後求學東京外語大學荷蘭語科,對語言有天賦的他,除了日本語台灣語、荷蘭語外,也精於英語、馬來語,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政府派他當翻譯官,從軍到印尼,期間與荷蘭籍的女子結婚。

  2次大戰後,印尼發生以蘇卡諾帶領的獨立戰爭,陳智雄先生以日本軍所留下的武器交給革命軍,作為支援,在印尼獨立後,據說被肯定其貢獻而受贈與名譽國民獎狀。

  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也發現他的才能,認命他為東南亞巡迴大使,而忠於任務的他,因為巡迴東南亞,在各地宣揚台灣獨立建國的理念,受國民黨政府及中國政府的注意,再三向印尼當局抗議,最後被捕入獄。他在獄中向蘇卡諾大統領投訴,不久以驅逐出境名義釋放。

  陳智雄隨即整裝赴日,再羽田機場下機,但是因為沒有入境簽證,被拒絕入境,而印尼政府也在國民黨政府以及中國政府的抗議壓力下,不准他在入境印尼。其後半年間,他就在東京與雅加達間,不知來回多少次,成為兩國互踢皮球的空中非人,是當時的熱門新聞話題,而備受矚目。接著國民黨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引渡的要求,日本政府當然樂於拋開這個燙手山竽,但是作為引渡的條件就是,他回台後不得對其政治迫害,不得加以處罰,國民黨政府只好承諾此事。

  1960年回台後,為收編拉攏他,安排就任台灣省政府參議的職務,一身風骨的他,豈肯認同這個體制,遂遭他辭退,而來往於再屏東當里長的胞弟即羅東一間尼姑廟當住持的胞妹之間,由於政治犯的敏感身分,一直找不到有收入的職業。

  當時的台灣,尚在國民黨一黨專制下,毫無言論自由,社會上充滿了不公不義與特權,對此極度失望的他,常去屏東公園向人們陳述台灣人獨立自主的理想。那時,與在屏東認識的台灣大學出身的蕭坤旺戴村德2位,因意氣相投,而組織了「同新社」,該行動遭治安當局所注意,而他寫給蕭坤旺的英文信,易被攔截當證物,終於在1961年被調查局逮捕,然後3人被移送到警備總部軍法處。1962年8月,他被以叛亂條例第2條第1項(唯一死刑)起訴,蕭戴2位以第2條第3項起訴。

  被拖到軍事法庭的他,面對軍法官的訊問,一概以台灣話回答,軍法官命令他用「國語」(北京話),他不為所動,乃以台灣話回應,惹豈軍法官的暴怒,他正氣凜然的說:「台灣話就是我的國語」,一點也不自卑。軍事審判的結果,他被判死刑,蕭戴2位被宣告6年徒刑。因為判決死刑,而被盯上腳鐐,他乃面不改色,一點也不在乎,在散步時(放封)同樣以笑臉和獄中的難有打招呼,獄有都勸他提出上訴,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他始終不肯答應,尚且瀟灑自在的回答:「依我的手相看來,生命線已斷,應不久於人
世了。」

  這種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超然態度,令全體獄有驚訝,並成為受尊敬的標竿。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至死也不動搖的政治犯也很多,但是像他這樣坦然,不肯上訴,而靜待死亡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勇者罷!

  政治犯的死刑槍決,都在每個禮拜5的黎明5點左右,由數名獄卒,將鐵格子的門打開,把死刑犯交給憲兵為慣例。但是在1963年5月28日清晨,陳智雄先生被拉出鐵格門時,大聲高喊:「台灣獨立萬歲!」驚慌的獄卒們,手忙腳亂的將抹布塞到他的嘴裡,阻止他出聲,在上了手銬之後,使用斧頭將他的腳鐐砍斷,粗暴的動作,傷到了他的腳,對於拖著負傷的腳,沿路滴血而行的最後背影,難友們感覺到強烈的悲憤。當天,全體台灣人政治犯以絕食對不人道的邪惡國民黨政權做無言的抗議。

  陳智雄先生正是堅守台灣人尊嚴的真正英雄,記載台灣獨立運動史上光榮一頁的烈士吧!

譯者:陳智雄先生在槍決前,除了腳部被斧頭砍傷外,更因高喊「台灣獨立萬歲!」而獄卒以鐵線鑿穿臉頰,復塞以抹布(註:應為‘塞以抹布,再以鐵線鑿穿臉頰),臨終前乃遭此酷刑,真是人神共憤!

但是陳智雄先生視死亡如無物,求仁得仁的精神,正是台灣獨立建國路上的一盞明燈,他永遠活在每個台灣人的心中,我們打從心底敬佩,不敢一日或忘。

資料來源:外獨會意見庫存
發言人:路犁 , on Wed Apr 07/99

轉貼-惡質的媒體操弄

有些國中生 連姓名都不會寫
更新日期:2008/03/29 13:10 記者林玉文頭份報導
教改多年,學生國文能力低落,令第一線教師很憂心,頭份國中國文老師林孟君說,過去入學新生無法讀寫的比率,頂多1/10,現在達3/10,有的連姓名、家中住址都寫不出來。

這裡是說國中生寫不出名字是教改害的,很多人看新聞只看第一段,統媒都用這樣在殺人,看官再看下去會看到真相

林孟君92年從台北市轉到頭份國中任教,她發現愈來愈多比例的學生,國字不會寫,作文無法表達,部分新生甚至在入學時,連自己的姓名都寫不好。


位於頭份工業區旁的頭份國中,學區內大多是小康家庭,或是藍領階級,她原本以為學生國語文能力不好,是頭份國中的特殊情形,但詢問下,發現其他國中也都面臨相同的困擾,顯見學生的學習成就,和家庭、社經地位並無直接關連。


她表示,學生家長不乏工廠輪班的雙薪家庭,平時作息和子女幾乎沒有交集,因為夜班工資較高,許多父母為了生計選擇上夜班,但也因此忽略了子女的教育問題,有的是交給年邁的祖父母管教。


竹南、頭份地區的網咖,每天晚間9點到翌日凌晨4點,常看得到學生泡在裡頭徹夜打電玩。


因為這個時段「包檯」只要100元,家中無人看管的青春期學子,到網咖尋求同儕的慰藉,久而久之容易交上損友,誤入歧途。


她表示,學校裡有些是單親、外籍媽媽,或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學習成就並不輸一般學生。


她認為,父母觀念偏差,或對子女行蹤、學習狀況不相聞問的家庭,才是孩子低學習成就的危險群。


她曾遇過一名媽媽,拒絕學校為她的兒子上半小時的語文加強輔導課,原因是她如果接送孩子,會耽誤她看電視連續劇,「電視劇竟比兒子學會寫名字還重要」令她傻眼。

其實第二段到最後一個字跟教改根本沒關係,提到的都是父母的管教問題!什麼都亂牽托這樣民進黨不倒也難!
資料來源:http://www.news100.com.tw/viewtopic.php?t=6247

轉貼-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

文章出處:人本教育電子報.出刊日期11/22(五)

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

口述/鄭詩宗(高雄醫學大學講師)

【前言】

 九年一貫施行鄉土語言教學之後,針對台語文學習的相關話題從來就是被沸沸揚揚地討論著。有人覺得,有國語、英語、鄉土語言那麼多種語言課程,對孩子來說負擔很大。但似乎從未有人在學習的「量」之外去探討過,究竟學習這些語言的背後意義為何?學習台語文,究竟是要去學會怎麼說,怎麼寫就好,還是它背後牽引出的文化景意涵?對此,《教改e點靈》廣播節目(見編案)特別邀請到在高雄醫學大學開設「醫學台語」課程的講師鄭詩宗,除了請他談談為什麼會開這樣的課程之外,並請他他針對台語文的學習內涵,發表看法,以下為鄭醫師的口述內容。

「醫學台語」課程的緣起

 「醫學台語」的課程在台灣算是首創,會想開這樣的課,是因為大部分的大學都設有國語(華語)、英語、德語、日語等各種語言可以選修,高醫一年級的學生,更有四學分華語、六學分英語、四學分德語、四學分日語的必修。我在想,我們很認真去學那麼多種語言,但是學生在醫院遇到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講台語的患者,這個最迫切需要學會的語言,很多人卻反而不會,或是說得不好,聽不懂患者在講什麼。臨床上很多實際的經驗,都是因為講話方式不對,或內容不恰當,造成患者的誤解。

 有一次,一個五年級的學生在醫院實習,很仔細地看完病歷後,發現病患心臟不好、心電圖有問題,GOT、GBT不正常(肝功能指數偏高),就很好心地跑去病床邊跟這位老先生說:「歐吉桑,你心肝不好啦!(台語)」歐吉桑氣的要命,說:「你這個醫生怎麼這樣,我也沒怎麼對待你,你為什麼要說我心肝不好?(台語)」

 如果是一個台語很菜的人聽到,會覺得:「沒有錯啊!心臟就是心,肝臟就是肝,心臟和肝臟不好,當然就是心肝不好。」但是其實心和肝連起來,在台語裡有引伸意思,「心肝不好」代表的是心地不好,不善良,對人不夠厚道的意思。就算在國語(華語)裡,也很有可能會被誤解,至少在台語絕對不行。所以通常我們講:「你的心臟不好,你的肝也不好。(台語)」不會把兩個合在一起。這個學生本來是好意想用台語表示親切,結果因為不了解,反而造成尷尬。

 這個不祇是沒有效率而已,有的時候還會造成醫療糾紛。有時問題很急迫,在生死之間,醫師必須不斷跟患者或患者家屬解釋,語言不通的話,有可能會出大問題。前陣子新聞報導,有一個台大的主治醫師,要跟父母解釋他的小孩有遺傳性疾病,他的說法是:「你的種不好。」對一個台灣人來講,「你的種不好」是很大的污衊,等於是把他們全家祖宗八代都罵進去了,說他們都是峱種的意思。你不能說,遺傳當然是「種」沒有錯啊!「種」就是爸爸遺傳給兒子,或是媽媽遺傳給女兒。但是問題是,跟文化結合了以後,這樣的話語就帶有污衊的味道。後來患者要告那位醫師,還是院長陪著醫師一起當面向患者道歉才解決。

 連在醫學界滾了十幾二十年的主治醫師都會出這種錯,可見很多人對母語的掌握能力實在並不是很好。以上種種,都是促使我一定要跟學校爭取開成這門課的原因。

環境影響語言發展

 一個語言的產生,一定是特定的人、加上特定的地理環境,才會產生出特定的語言。今天把台灣人送到北極圈,所創造出來的語言,一定不會一樣。台灣是一個海洋國家,在描述海洋生物的時候,有非常多豐富的詞彙;而華語在中國產生,是比較大陸性的,所以產生出來字彙不足以應付有關海洋的東西。譬如「螃蟹」,在華語只有一個詞,台語裡卻至少有十幾個專有名詞,代表各種不同種的螃蟹。如果你去東港或前鎮漁港,看到他們這樣一排排出來,每隻螃蟹長的都不一樣,如果只會華語,你只能說:「這是黑螃蟹,這是紅螃蟹,那是黃螃蟹,那個螃蟹身上有兩點」,沒有辦法用很適切的名詞叫它,因為這個語言不是在海邊產生的。

 還有另外一個很好的例子:愛斯基摩人一年四季都跟雪在一起,所以他們發展出有關「雪」的名詞非常豐富;初春的,深冬的,剛剛下下來的,有將近二三十種雪的叫法,因為他們需要。如果你聽到是初春的雪,就沒什麼關係,反正很溫暖;如果是深冬,一直下,下好幾天、很厚的那種,就不一樣了,要準備很多衣服躲在裡面。就像我們不能讓漁民「黑螃蟹」、「紅螃蟹」的叫,要跟人家說你抓到了什麼,也總要說清楚,到底是哪一種螃蟹吧!

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

 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不能只是對譯過來就好了,還要考慮是否恰當。前一陣子華航發生空難,我媽媽看電視時跟我講:「最近主播都說壞話。」我看一看覺得奇怪:「沒聽到什麼壞話阿!妳聽到了什麼?」我媽媽說:「哪有人一直說『空難』、『空難』、『空難』,黑白給人罵。主播怎麼可以隨便罵人家?(台語)」因為「空難」在台灣話就是「空空」,是說這個人很沒有用,笨手笨腳的,給人看不起的意思。

 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跟在地結合後,有很澎湃的內在意涵,不是字都翻得對就好了。要是沒有常常使用它,沒有常常聽人說,甚至沒有東西可看,沒有自己寫,很難掌握語言真正的內涵。

 每次台灣社會遇到族群衝突的問題,大家常會很簡單地說:「語言只是一個溝通的工具。」事實上,那並沒有碰觸到語言的真正內涵,後來反而會被語言的歧異性所害。


編按:本文取自《教改e點靈》廣播節目,由人本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馮喬蘭主持,每週一至週五晚上十點十分至十一點,於教育廣播電台全國聯播。

轉貼-我敵人的敵人

「他是個溫柔可愛的父親,」他的女兒說。

「他只是執行他的任務,」他的支持者說。

「那是戰爭,而戰爭已經過去了。」他說。

【我敵人的敵人】這部紀錄片所敘述的是一名號稱「里昂屠夫」的納粹戰犯克勞斯巴比,他在德國佔領法國期間屠殺無數反抗軍及猶太人,甚至包括44名兒童。但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為了對抗蘇聯,包庇了包括克勞斯在內的大量納粹餘孽進行情報任務,並且藉由他的力量在南美洲建立右派的獨裁政府,以壓制共產勢力。他在玻利維亞依然親自執行著與二戰時一樣的暴行,任意逮捕,刑求,殺害民眾。連現在全世界沙龍左派文藝青年的偶像—切格瓦拉的捕殺行動,都是由他所策劃。

直到1980年代,克勞斯巴比才被送回法國接受審判,但是當時的密特朗總統,在二戰時卻在納粹的傀儡政權-維琪政府中任職,他的受審並非正義,只是被偽善的共犯推出來當代罪羔羊而已。

這看似是個遙遠的事件,但是,相信會讓許多台灣觀眾在觀片時湧起一股激動,因為,這事件其中有太多我們熟悉的片段了。美國在冷戰中的邪惡盟友並非只有納粹餘孽而已,更包括現在反噬美國的伊斯蘭極端份子,越南、南韓的反共獨裁政府,及你我所熟知的中國國民黨。為了抵抗邪惡,卻以另一種邪惡的存在為籌碼,造成無數人命受到殘害,這種荒謬局面儘管可以說「時勢所趨」「時代的悲劇」,但也不能拿來對受害者輕描淡寫。

我們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因冷戰而得以存活的納粹餘孽依然在台面下活躍,但就算不講台面下,在台面上,納粹勢力也沒有在世界上消失,目前在西方世界依然可以看到納粹色彩濃厚的團體甚至國會議員,還在生龍活虎的搏版面。但為了彌補歷史的錯誤,德國政府也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目前在德國,出現納粹符號、發表支持納粹言論是違法的。至於冷戰時由美國支持的獨裁政權也一一失勢:越南赤化、南韓民主化、伊拉克阿富汗被美國自己修理,南美各國則成為左派政權的天下。那台灣呢?

據說,台灣經歷了「寧靜革命」,在選舉完成了政黨輪替,而且還是兩次,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是的,這是事實。但是,相較於德國痛定思痛的正視納粹時代的罪孽,南韓毫不留情的審判過去的統治者,台灣是如何對待獨裁時代的罪孽?

我們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拒絕移除獨裁者銅像,而獨裁者曾經讓軍警進入這所學校捕殺學生,我們的桃園縣政府推出兩蔣Q版公仔,而這兩尊笑瞇瞇的公仔曾經讓無數家庭以淚洗面,我們新的執政黨,也就是過去曾經獨裁統治台灣的中國國民黨,要把「大中至正」掛回已更名為「自由廣場」的「中正紀念堂」,而這個政黨,在獨裁者的後代誠實、冷靜的反思先人錯誤的時候,指責他「膚淺」「小孩子」。

這就是台灣面對歷史的方式。

不論兩蔣對台灣「也」有什麼功勞(要論也行),都不能用來否認他的罪,所有獨裁者都不會對國家沒有一點功勞,毛澤東有,史達林有,希特勒也有,克勞斯對結束冷戰、共產勢力垮台不也是大功一件?但是,有罪就不能無視。至於他們私下如何克勤克儉,不菸不酒,只喝微溫的開水,更不是審視的重點。大部分的罪犯都不是精神異常的狂魔,他們大都清楚自己的作為而他們在犯罪之外也擁有與常人無異的個人情感。

但是,只聚焦在這些正常的部分,而試圖爭辯犯罪者的正邪,在法律上是沒有意義的,就如同我們不會因為陳進興在家庭中是個愛妻愛子的好男人就忘記他的罪行。

看看德國,再看看台灣自己,我們應該覺得可恥。這份責任並不只屬於中國國民黨,也屬於每一個台灣人,因為,台灣號稱民主化從解嚴到現在已18年,這麼漫長的時間內,我們居然作的這麼少,少到連過去的加害者可以不用反省自己的過錯就重新執政,少到獨裁者的圖騰不但沒有消失,甚至還即將商業化。

當然,我們可以說一切都已經過去,台灣不會走回頭路。是的,這種可能性很大,但是只要我們任由這種錯誤存在,不安、忿怒、對立,就會永遠如幽靈般糾纏著台灣人。

這是台灣人的共業。便宜行事的態度,過去了就無所謂的想法,讓身為台灣人的你我,就如包庇「里昂屠夫」克勞斯巴比以獲取利益的美國一樣偽善。


邱立崴 29/03/2008

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轉貼-負債13兆的秘密

政府負債13.5兆? 軍公教福利吃掉近一半!!
KP 發表於2008/03/25 21:28



最近選舉結束後,新政府即將於五月二十日就任,正式的政黨輪替。
但在正式的政黨輪替前,媒體卻一直炒作說扁政府八年內負債高出了13.5兆,但就是不講說這13.5兆的內容是什麼,沒關係,現在網路上什麼都找得到,就讓我們自己來找看看。

所謂的13.5兆這個數字的說法,我查到最早出現在江丙坤於2007年10月24日的一篇名為"台灣經濟發展問題與對策"的報告上面有關於2006年的負債數目,報告上面所列的資料來源源自於立法院預算中心,另外網路上可以找到陳博志上個月發表的一篇"最近各項經濟主張比較分析"裡面也有列表,陳博志並在文內加以反駁(陳博志說"政府潛在負債很大,但仍細看看,這些潛在負債多是政黨輪替前留下來的長期問題。")。

我們就來把所謂的13.5兆元負債列表出來看看到底內容是什麼東西:

(1)2006年底各級政府(包含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負債(含非營業基金) :5兆1278億元

(2)隱藏性負債:

新舊制公教人員退休金 5兆3838億元
勞保虧損 1兆9180億元
農保虧損 449億元
軍保 366億元
公保 2104億元
RTC負債 613億元
國安基金長期借款 655億元
民營化基金負債 1200億元
長期優惠利息貼補 412億元
積欠工業區開發欠款 600億元
徵收既成道路應收款 4000億元




總計 8兆3417億元

(1)+(2)合計13兆4695億元

其中光公教人員退休金這一項就佔了絕大部分的金額,甚至比各級政府(包含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總負債金額還要高!

長期優惠利息貼補應該就是所謂的18%優惠利息 (資料來源:國策會 當前社會保險財務分析與政策建議)

因此將以上紅字部分跟軍公教有關的加起來,總計軍公教福利便佔了五兆6720億新台幣,將近所謂十幾兆的負債的一半!因此與其說國家財政是被扁政府敗光,不如說是被軍公教福利吃垮的。

相較一下社會上絕大部分人口組成的工農百姓福利所造成的負債 (勞保及農保虧損)共19,629億元,軍公教福利對政府造成的負債是工農福利負債的 2.88 倍!!

各級政府負債在此表中並沒有詳細列出來,中央政府的負債可能就是以主計部公布的數字為主(2006年3兆9367億元),如果這數字沒錯的話那地方政府應該就是 51,278-39,367=11,911億元,其中該年卸任台北市市長的馬英九留下了 2,441 億元的負債,佔地方政府總負債的 20.5%!!

其他的隱藏性負債所謂的 RTC負債 (這不是拿來打消國民黨時代留下來的呆帳用的嗎?) 國安基金長期借款, 民營化基金負債, 積欠工業區開發欠款, 徵收既成道路應收款, 這些大部分應該都是從以前舊國民黨執政時代就留下來了吧,應該也動也動不了。

也難怪媒體丟出了13.5兆這個數字之後,裡面的內容是什麼連碰都不敢碰。仔細看了一看,原來數字會說話!裡面的學問這麼大啊!!要降低政府負債最有效率的辦法,針對項目最大的部分著手就對了,就看我們完全執政的新政府有沒有這個GUTS了!

補充資料:
所謂長期優惠利息貼補 412億元 負債
依據國策會 當前社會保險財務分析與政策建議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C-091-097.htm

--
五、不合理的優惠利息補貼政策:

過去由於公教人員所得偏低,政府為照顧公教人員退休後生活,遂提供百分之十八的優惠存款利息補貼。然而政府政策未能依時空環境變遷而調整,且又屈服於選票等政治性因素,到目前為止,總計來自於優惠存款利息的財務虧損即高達四百多億,不僅造成不公,更拖垮了政府的財政。

媒體總愛說政府的負債占GDP的百分比是多少,什麼負債占GDP的 120%,我們可以算一下,2006年台灣的GDP為11兆1468億元,軍公教退休金的總負債光這一項就佔了該年全國GDP的 50.9%,超過一半!

也不是說軍公教就不能有福利,該有的福利還是要有,但是以這種軍公教福利的負債占了全國GDP 50%的情況我是認為太誇張了,應該是有檢討一下的必要,譬如說是不是已經退休不做事的公務人員領得比現任公務人員還多之類的。

現在國民黨跟媒體一直把這些負債算在扁政府身上,這樣就太超過了,既然已經完全執政,在立法院也沒有阻力了,新政府應該是要拿出魄力解決這件問題了!

我在funP的推文上, 看到有人在質疑這個新舊制公教退休金的五兆多元是怎麼算的。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不過既然這個數字是出現在江丙坤寫的報告裡面,而且媒體(聯合晚報)也已 經引用過這個數字,所以應該是不會錯誤才對,想知道這些數字怎麼來,應該去問那些炒作這個數字的媒體才對啊,媒體不是應當承擔查證的責任嗎?怎麼會是由我 這個讀者來做。至於公教人員退休金新制跟舊制的差異,我不是公教人員,可能要請擔任公教人員的大大們幫忙解釋一下了。有時間我再研究一下。

不過相對於研究法令,找數字的資料相對是比較簡單的,我中午休息時間稍微搜尋了一下,看看這個公教人員五兆的退休金是怎麼來的,結果找到去年有這麼一篇報導,這些算法怎麼算的我也不知道,不過可以看一下我寫紅字的部分,負債金額是五兆多並沒有問題:

---------
http://blog.udn.com/mako27/1111287
學者:國民年金應排除軍公教眷屬
【王信人/台北報導】 2007.7.24

立法院臨時會日前已三讀通過國民年金法,年老經濟安全保障、退休制度再度受到重視,根據考試院銓敘部的統計,退撫基金公教人員的潛藏負債突破一兆元,舊制恩給制的公教人員退休金潛藏負債四兆元,合計高達五兆元;財政學者呼籲,國民年金應排除軍公教人員的眷屬,不必再錦上添花。

剛三讀的國民年金制計畫明年實施,投保後,每個月繳一一二三元,其中政府負擔四成(四四九元),個人繳六成(六七四元),四十年後,年滿六十五歲,月領八九八六元。

這樣的保險制度,對國庫造成很大的壓力。但如果比較公教人員的退休金,對國庫的壓力更達數十倍之多。

依考試院銓敘部統計,享有八十四年以前恩給制舊制的公教人員,估計未來三十年的退休金總經費,公務 人員部分,地方政府加中央政府共十五萬五千多人,退休金要二兆一○三八億元;教育人員部分,地方有十五萬七千人,也是需要二兆二六一五億元,合計三十一萬 二千多人,退休金共要花掉四兆三六五三億元。平均一人在舊制的退休年資中可拿一千四百萬元。

八十四年以後公教人員實施退撫制,十年以來,已退休十三萬人,尚有五十九萬人納保,退撫司最近的精算新出爐,以九十四年底的資料去精算,已提撥三六三○億元,但未來五十年內要付出的給付為一兆三八一六億元,不足七三.七二%,潛藏負債高達一兆○一八五億元。由於新制的退休金比舊制更優渥,估計每人可以領到的退休金高於一千五百萬元。

詮敘部表示,合計新、舊制年資,公教人員最多的可以領到二千九百萬元以上。對國庫的壓力相當大,堪稱是最大的財務窟窿。

軍公教人員退休已擁有很完整的退休金保障制度,但其眷屬如果沒有就業,又是國民年金納保的對象,形成雙重保障,吃二分保障。

台北大學財政系教授黃世鑫表示,軍公教人員死亡後,其遺屬可以領一半退休金,因此,外國的做法在設計國民年金時有排除條款,軍公教的眷屬不應包含在國民年金的被保險人之內,但行政院竟不知要排除,也納進來保,變成雙重保障。

唯內政部表示,國民年金的納保對象有三五三萬人,另外開辦十五年內,勞工也可以過渡進來,約有六十萬人;但其中包含多少軍公教人員的眷屬數,尚需找勞保局的資料交互比對才知道。
-----------

總計舊制公教退休金負債 43,653億元,新制公教退休金負債 10,185億元,合計 5兆3838億元,與前述表列的數字完全一致,因此這個數目完全沒有問題!

資料來源:年糕料理館 http://blog.roodo.com/gamy543/archives/5758813.html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轉貼-媒抗社評-我比較想知道的是公投的投票率

我比較想知道的是公投的投票率

netphone 發表於: 2008.01.13 13:36

早上起床,想說看看選舉的結果(從選前的資訊我大概已能預知結果),我比較想知道的是公投的投票率。

看了結果,我覺得心情很平靜,結果並不使我太驚訝。

基本上,如果已去投票卻不想領公投,即使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其對民主的認識是極其淺薄的。(前幾天我所提及的只領第三案而不領第四案公投是以順其道而行的揭穿國民黨的反公投心態,這並非常態。)粗步看了投票數據,公投的投票數只有四百多萬票,百分之二十七不到;兩個公投領票人數的差距約為5萬票。由政黨票的得票數來看,可以大致上來斷定選國民黨的幾乎都沒領公投票;而投公投的幾乎是投民進黨的票。因為我還沒看到區域立委的政黨總得票數,以及更詳細的數據,目前還無法做進一步的分析。至於國民黨是否因這次拒 領公投的奏效而繼續於三月執行,目前還言知過早,他們應該會在三月初才會推出他們的決定。

去除國會席次各政黨的消長,公投的結果與領票比例才能更進一步的建立模型,預測台灣民主制度的走向。很可惜的,百分之二十六的投票率顯現出台彎民眾對於公投意義的陌生,甚至認為不重要。更不幸的是,下一次的公投可能會決定台灣的命運;當人民對於整個國家社會的未來可能因為一個公投的結果被國際社會曲解時,卻當成明天太陽一樣由東方升起,只能說這的地方自外於地球村的心態非常嚴重。

以上所說並非是我要說的重心,因為那不是我今天的的心情。看了選舉的結果,我的心情是相當平靜的(應該說了若於胸),僅是對於公投的低投票率相當的失望,於是就又成了 outsider (局外人)。

美國哈佛的政治學者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於蘇聯解體前有一著作(1991年出版)第三波(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歸納了全世界二十世紀末獨裁與集權國家,列出以及預測第三波民主浪潮(將)席捲這些國家: 東歐,南美,非洲,亞洲(包括台灣,也提及高雄事件)。九零年代開始是世界政治制度版圖的重新分配,上述大多數國家都遭遇巨變,前南斯拉夫更因此重燃起境內數百年的種族問題,造成連年戰亂與種族大屠殺。當這波浪潮的末聲,台灣也趕上了末班車,有了政黨輪替,內部也誇誇自言併對外宣傳為"寧靜革命",只沒人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事實果真是如此嗎?恐怕不盡然。

這些隨著第三波民主浪潮垮台的專制政權,尤其在東歐國家的幾個例子,並不是完完全全的消失。由於上台的原反對勢力無法交出執政成績,或是貪污,在接下來的選舉便由原共黨經由改名後披掛上陣。波蘭的前總統華勒沙,也是前團結工聯的領袖,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就是一例。至於為何無法得到人民的信任,若將時間範圍拉大,將可以 發現那是稀鬆平常的事件。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的變局在當時的社會都是巨大的變動,政治不安定,經濟蕭條或是崩潰。處於當時當地的人在變局前有所不滿與騷動,變局後便會轉換為不同的不滿與騷動。原有的舊勢力當然會隨機而起。這也是九零年代的最後幾年東歐人反而開始懷念共黨統治時代。

回到台灣。事實上,貧窮與否是相對的概念,當別人能擁有或是以前能擁有而現在自己無法擁有,便會感受到自己的貧窮;這是人類貪婪的本質之一,而現階段許多人喊活不下去,沒錢,並且導向成執政黨的致命傷。執政者指出其它人不窮或是點出此人還有什麼並無法改變此人的感受。就我的看法而言,即使是國際情勢與十年前不同,生活過不下去的議題與東歐國家過渡時期產生的經濟混亂的議題表面上並沒有太大的不 同。

那台灣的民主發展歷程能自外於人類的歷史嗎?當然每個國家社會都有不同的結構與問題得去面對,但由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總能大略的歸納出幾個發展的路線。一個領導者如果無法將現今的情勢套入以往自身或其他國家歷史發展的過程,找出相似與相異之處,從而在正確的時間點上做出正確的決策,便無法跳脫出歷史上類似的發展過程。在目前的台灣而言,舊勢力的復辟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結果。即使用數學模型去模擬也會得到相同的結果,除非你改變當中某個關鍵自變數的值。

那為何所謂的"寧靜革命"在兩千年前似乎是創造了世界奇蹟?我想看電影時若只看前半段,甚至於前三分之一就斷定最後的結局似乎是太早太莽撞了。用一個比較不正式的比喻: 在化學反應中,只要是反應物相同,反應的外在物理條件過程都相同,那產物就一定相同,加不加催化劑只是改變反應的速率而已。就台灣的民主發展過程,若要避免東歐國家民主發展過程中的幾個步驟,便是得在反應中改變某些關鍵過程或是反應物,否則別人承受過的痛楚我們一樣也不會少,只是時間長短,短痛與長痛的區別罷了。更嚴峻的是,台灣旁邊還有一個中國,很可能造成在台灣民主發展的過程中,加入不同的因素,從而便成與東歐國家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

回到公投的議題: 希臘全盛時期的雅典,哲人輩出與直接民主或許是相輔相成的(或許有許多這類的研究文獻),而斯巴達以及之後羅馬帝國的元老院,被視為近代代議政治的濫觴。為了補足代議政治的不足,現代的公投是雅典直接民主的部份體現。這也是為何公投的結果足以左右國際社會的想法。福爾摩沙是否會再次被出賣,三月的公投逼迫我們得在這時表態,而結果也會成為決定台灣命運的關鍵之一。

原文:http://www.socialforce.tw/phpBB/viewtopic.php?t=12360

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轉貼-媒抗版:明天的日子還是得過

感傷、激奮的話就不必說了。這裡僅再談談拼經濟,畢竟日子還是得過。只是個人淺見。

記得在零四年底時,個人曾在媒抗就人民幣匯率會不會上漲的問題有過一番討論。那時正值中國號稱人民幣匯率實行浮動機制之初,而所謂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也喧囂不已,媒體更是逮住機會大嚷,藉以誇示中國經濟掘起;當時本人應該是比較少數堅持認為人民幣不會升值者。個人所持的理由相當簡單;中國所謂的浮動機制只是應付國際的姿態,人民幣匯率依舊是人為控制的,而中國需要繼續撈錢、攢錢〈外匯〉,因此絕不會放任人民幣漲。

事過三年多,事實證明這個簡明的現象差不多就是這樣;事實上還可以說是更甚。在這段時間,無論是國際主要貨幣、黃金以及能源礦產糧食等大宗物資,都對美元可說是財富翻轉式的狂漲之際,人民幣對美元只約漲了百分之十,而且其中的一半漲幅還是發生在最近的幾個月。換言之,在叫囂後的這段時間,人民幣實際上是隨著美元而大幅貶值了,也同時跟著美國一樣承受大宗物資的上漲之苦;此外,在這段時間想從人民幣套匯利者,不是燙到至少也是難竟其功。

當然,中國的死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臺灣,而倒楣的是臺灣的經濟已被中國綁得不輕,更糟的是在拼經濟馬蕭小朋友上台後,臺灣的經濟將被中國綁得更慘。

在這段時間,臺幣匯率幾乎是跟著人民幣步伐而隨著美元大幅貶值,也承受著大宗物資上漲之苦,更因如此使得以美元計算的平均國民所得增長相對受限,這點也剛好被統輩們藉以發揮。雖然,受到中國經濟和人民幣牽連的並非只有臺灣,整個東亞地區都如此,不過相對程度還是有差,日元、韓元等在這段時間對美元的升幅大約是人民幣和臺幣的兩倍或更多,受牽連的程度不若臺灣,這也恰是南韓的經濟數字得以被統輩拿來發揮的原由。

明天的日子怎麼辦?

在上週回臺離開機場時,有位萍水相逢而有緣共搭計程車的朋友,即在車上對拼經濟計程車司機提醒,目前經濟不景氣是全球性的現象,而臺灣複因經濟被中國捆綁益發難伸;不相信,票投馬蕭試試看,看看臺灣的經濟會變怎麼樣?

馬蕭拼經濟幼稚園班的計程車司機,回臺後碰上的還不只一位。我一直十分疑惑,油價上漲對計程車司機影響應該是極為重要的,而他們似乎完全不知道油價大幅上漲基本上是對美元上漲,對於那些匯率對美元已上漲個百分之五、六、七十的國家,油價及大宗物資事實上並沒有怎麼漲到;臺灣則是因經濟被中國捆綁、臺幣受人民幣影響隨著美元貶值,才大程度的受到輸入性通貨膨脹之苦。

鹵肉飯、排骨飯不知何時開始少了顆滷蛋,澆上飯的滷湯中香菇好像也不見了;計程車司機的收入隨著油價上漲而繼續變少,以後還會更糟。不相信,試試看,沒關係,但最後總要搞清楚。拼經濟班的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幼稚園程度還超過一半,沒辦法一條船上,為了團體成績,程度高的還是得多擔輔導責任啊。

真的,非常非常的有夠幹,但明天的日子還是得過;該幹的事還是得繼續幹。

發表人:法客桑
原文:http://www.socialforce.tw/phpBB/topic_19977.html

轉貼-容我為金美齡女士辯護

旅日即將邁入第七個年頭,不算長,也不能算短。今年的一月台灣國會大選與三月剛落幕的台灣總統大選我都專程搭飛機回台中投票。兩次合計站在台灣的國土上面不過區區七十二小時。在網路上買到“最便宜“的來回機票再加上兩地機場的電車費,就二十萬日幣沒有了。又不是我爸爸選總統,我為什麼要這麼拚?換做是一般人有幾個願意這麼做?如果你做不到,請先將尊口閉上。特別是網友思佳!

我常告訴身邊的中國朋友,要在我面前臭罵台灣總統阿扁可以,但是請先了解他的身平,不要從頭到尾就是指著他的相片罵說是台獨份子,因為按照他們的標準,我也是所謂的台獨份子。同樣地,我也要呼籲,諸君要批判金美齡女士之前先了解她與她先生的生平,她們在日本為台灣人做了些什麼事情再說。

在異鄉要闖蕩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不容易,特別是在排外的日本。要贏得小日本從心中的尊敬與折服那更是不簡單。在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日本,沒有這麼一群留日前輩們默默地耕耘,拉人際關係,台灣人來日本想要免簽證只能去旁邊喘,儘管駕駛盤互異,日本還是願意破格承認台灣的國際駕照等沒有一群台灣人默默努力做出受肯定的成績,難道日本四十七個地方議會與參眾兩院會通過決議案嗎?

金美齡與其先生年輕時候即來日本,因為成立的不是中華民國**大學同學會,而是台灣**同學會而已,就被列入黑名單,數十年無法回國。直到李登輝前總統執政數年之後才得以踏上台灣這塊故鄉的土地上。以他們在東京數間大學任教數十年來看,取得日本護照不會是難事。但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當你被一個破爛的中華民國拋棄數十年,期盼台灣子弟挺起身建立自己的國家卻一再失望,現年近七十五的她難道不絕望嗎?在有生之年還看得到台灣建國嗎?還看得到台灣人有尊嚴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嗎?我才三十出頭而已,連我都感到絕望。絕大多數的台灣人都選擇有雙重或三重國籍的人當總統了,最心痛的莫過於金美齡女士,我等一干癡癡地抱著加註TAIWAN的護照的人了,不是嗎?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決定要放棄中華民國國籍,選擇當日本人的時候,心中應該不是喜悅歡樂,而是滿臉淚水地做出這樣的決定。我想金美齡女士說出她不要再當台灣人那些話的時候,絕對不會存有一絲絲拋棄台灣國民的心態,而是我們都看到了台灣建國的完全不可能性。孰能否定?留學六年帶了超過兩百人次的日本友人到台灣旅遊觀光,金美齡女士帶的比我多更多。這六年多的國家級選舉我沒有缺席,金美齡女士等台灣前輩號召多少親台日籍人士來聲援,她,做得比我們之間任何一個人少嗎?別忘了,那個國策顧問可是無給職啊!

失落的不是只有金美齡女士,我在昨天回東京的路上也是很落寞啊!下了飛機,映入眼簾的成田機場第一航廈,比台灣任何一個機場都嶄新,符合人性。不到十分鐘已經通過入國審查,行李已經在等我。一切都很好,只有唯一一個缺點,這不是我的國家台灣!靜靜地下樓買了杯星巴克的咖啡做上京成Skyliner,我又回到東京了。便捷與準時的交通網,相對乾淨的空氣與水質,在都心二十三區內還能坐擁靜謐的住宅真的是件幸福的事情。我也很能體會金美齡女士所說得“在日本的生活原本就100分,我們只缺少一個國家,一個心靈上的祖國“,但是她可能少說到了在日本要擁有這麼愜意的生活,我們一切都得比土生土長的日本人更加倍努力。朋友們,好好想想吧!批判金女士或是用仇恨的角度去控訴誰拋棄誰,倒不如多去想想是誰賴在地上站不起來?而那個站起來口說要向前行的人其實眼睛是長在背後!

原文來自台灣兩三事部落格:http://www.anti-media.tw/blog/blog_10903__116770.html#give_comment

322的大選結果

看到322大選結果,馬陣營大營200多萬票
無盡悲傷之餘,也只能接受這個經過民主過程所得到的事實
很想對謝長廷主席說一聲,對不起,真的對不起,除了這句話,其餘都哽咽的說不出來
想著,面對今後一黨獨大的政治生態,除了消極的流淚外,生為台灣人,我,能做些什麼
後來看到媒抗人提議大家用網路宣傳自己的理念,發聲,我覺得是個非常好的主意
看到報上佳文,或媒體謬誤,就po上部落格更正,提供不同的視野,
這是渺小的我做得到的。
期待,在未來的四年,這股力量能越來越壯大!
台灣從來就不是順風而行,大家繼續聚集力量,熱愛這片土地。